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作者】 郑登贤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百德镇沟边小学
【正文】 【摘 要】 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正视挫折、承受挫折和克服挫折能力,其既是意志品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抽象性特点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少困难,从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良好天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挫折教育;教学方法
如何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心理教育,是当今许多发达国家教育的共同课题,挫折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数学的抽象性特点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少困难,从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良好天机,下面笔者就教学基本理论和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挫折教育进行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主动建构,渗透耐挫思想。
现在不少教师抱怨孩子答题时不认真读题和审题,容易的题目答错常有,究其根源是孩子没有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分析。曾在一次数学练习中,有一道题几乎有80%的同学都做错了,于是我在讲评时改变传统教法,带领孩子反复读题,以此让孩子明白审题的重要性,在一遍又一遍的读题中,理解每一句的意思,于是很快有不少同学开始悟出了解题方法,并由此得到了正确的解题结果,其中有一位孩子手舞足蹈地跳起来异常兴奋地说道:“哇!哇塞,原来我对题目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现在终于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啦!”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并教导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让孩子独立阅读、仔细审题和独立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独立去战胜各种困难,不久以后,我明显感觉到同学们解题态度变得愈挫愈奋、百折不挠。
引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影响着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也影响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知识,促进他们认知框架的不断更新和重组,进而使得他们的认知结构不断扩展和完善,体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究新知的艰辛及获得成功的愉悦,并树立起充足的信心来战胜学习中的挫折。
二、挖掘教材,开展耐挫活动。
现在很多学生都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些必要的活动给学生适当的“劣性刺激”,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还有乐观作为的生活态度,以提高他们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苏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有“千米的认识”这一课,“千米”是长度计量单位中最为常见的单位之一,孩子们可能已经听到或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但离学生“可视性”的感受和体悟还比较远,是一个抽象概念,可能较难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的教法,而让学生到户外亲身体验1千米有多长,便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去跑1千米全程,让他们亲身体验“1千米”。在开始500米路程中,全班同学个个精神抖擞,都能坚持不间断地跑下去,而到了后500米,有些同学坚持不住了,有些学生一点儿也走不动了,嘴上不住地说着“不行了,累死了。”我在一旁不停地鼓励他们:“看,你离成功已经很近了,前面100米处就是终点了,加油!”先到达终点的同学也在一旁不住地给未到达的加油,最终所有学生都坚持跑到了终点。最后达到终点的是小李同学,他跑向终点的场景至今我记忆犹新,他的腿可能在跑步过程中不慎扭伤了,完全是在往前挪,当他一点一点地挪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齐声夸奖他是班里的英雄。活动过后,紧接着,我抓住这一难得的有利教育时机,让大家谈谈自身的深刻感受,交流自己“在最难受的时候是如何想的,又是怎样克服心理困难,顽强坚持下来的。”最后我对孩子们说:“当你们觉得摆在眼前的问题难以解决时,每当你们冒出‘我做不了’的念头的时候,你就想一想长跑的场景。然后,你会发现,其实我们面前的困难就是‘纸老虎’,根本不算什么,成功终究属于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数学教材中或深、或浅、或多、或少蕴涵着耐挫教育方面的素材,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巧妙渗透。同时,还必须注重结合数学课的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一些耐挫素材,创新地开展耐挫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他们体会“苦尽甘来”的滋味,明确挫折只不过是只“纸老虎”,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当再遇到困难时,他们的适应与承受能力必将大大增强。
三、培养习惯,磨炼耐挫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练习中生成的,也是在实践活动中经受各种考验、克服各种困难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表现出不适感、倦怠感、沮丧感等,应对这一挫折,往往需要以较强的耐挫力作为支撑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耐挫力的培养。对此,教师适时帮助、鼓励、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促使他们逐步养成了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比如:预习习惯,在每一次新课开始之前,有意识地提出几个和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分析和去解决。并严格做到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的预习,学生的预习习惯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格。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线的数学老师要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因材施教,认真理解、吃透和把握教材实质,正确引导学生战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帮助他们产生持之以恒学好数学的动力和信心,耐心引导和转化学困生,对我们数学教学的全面增效体制大有裨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可谓一箭双雕。
参考文献:
[1]朱海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数学大世界,2013;
[2]杜荣春《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势在必行》江西教育,201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挫折教育;教学方法
如何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心理教育,是当今许多发达国家教育的共同课题,挫折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数学的抽象性特点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少困难,从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良好天机,下面笔者就教学基本理论和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挫折教育进行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主动建构,渗透耐挫思想。
现在不少教师抱怨孩子答题时不认真读题和审题,容易的题目答错常有,究其根源是孩子没有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分析。曾在一次数学练习中,有一道题几乎有80%的同学都做错了,于是我在讲评时改变传统教法,带领孩子反复读题,以此让孩子明白审题的重要性,在一遍又一遍的读题中,理解每一句的意思,于是很快有不少同学开始悟出了解题方法,并由此得到了正确的解题结果,其中有一位孩子手舞足蹈地跳起来异常兴奋地说道:“哇!哇塞,原来我对题目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现在终于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啦!”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并教导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让孩子独立阅读、仔细审题和独立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独立去战胜各种困难,不久以后,我明显感觉到同学们解题态度变得愈挫愈奋、百折不挠。
引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影响着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也影响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知识,促进他们认知框架的不断更新和重组,进而使得他们的认知结构不断扩展和完善,体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究新知的艰辛及获得成功的愉悦,并树立起充足的信心来战胜学习中的挫折。
二、挖掘教材,开展耐挫活动。
现在很多学生都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些必要的活动给学生适当的“劣性刺激”,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还有乐观作为的生活态度,以提高他们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苏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有“千米的认识”这一课,“千米”是长度计量单位中最为常见的单位之一,孩子们可能已经听到或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但离学生“可视性”的感受和体悟还比较远,是一个抽象概念,可能较难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的教法,而让学生到户外亲身体验1千米有多长,便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去跑1千米全程,让他们亲身体验“1千米”。在开始500米路程中,全班同学个个精神抖擞,都能坚持不间断地跑下去,而到了后500米,有些同学坚持不住了,有些学生一点儿也走不动了,嘴上不住地说着“不行了,累死了。”我在一旁不停地鼓励他们:“看,你离成功已经很近了,前面100米处就是终点了,加油!”先到达终点的同学也在一旁不住地给未到达的加油,最终所有学生都坚持跑到了终点。最后达到终点的是小李同学,他跑向终点的场景至今我记忆犹新,他的腿可能在跑步过程中不慎扭伤了,完全是在往前挪,当他一点一点地挪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齐声夸奖他是班里的英雄。活动过后,紧接着,我抓住这一难得的有利教育时机,让大家谈谈自身的深刻感受,交流自己“在最难受的时候是如何想的,又是怎样克服心理困难,顽强坚持下来的。”最后我对孩子们说:“当你们觉得摆在眼前的问题难以解决时,每当你们冒出‘我做不了’的念头的时候,你就想一想长跑的场景。然后,你会发现,其实我们面前的困难就是‘纸老虎’,根本不算什么,成功终究属于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数学教材中或深、或浅、或多、或少蕴涵着耐挫教育方面的素材,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巧妙渗透。同时,还必须注重结合数学课的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一些耐挫素材,创新地开展耐挫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他们体会“苦尽甘来”的滋味,明确挫折只不过是只“纸老虎”,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当再遇到困难时,他们的适应与承受能力必将大大增强。
三、培养习惯,磨炼耐挫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练习中生成的,也是在实践活动中经受各种考验、克服各种困难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表现出不适感、倦怠感、沮丧感等,应对这一挫折,往往需要以较强的耐挫力作为支撑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耐挫力的培养。对此,教师适时帮助、鼓励、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促使他们逐步养成了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比如:预习习惯,在每一次新课开始之前,有意识地提出几个和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分析和去解决。并严格做到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的预习,学生的预习习惯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格。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线的数学老师要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因材施教,认真理解、吃透和把握教材实质,正确引导学生战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帮助他们产生持之以恒学好数学的动力和信心,耐心引导和转化学困生,对我们数学教学的全面增效体制大有裨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可谓一箭双雕。
参考文献:
[1]朱海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数学大世界,2013;
[2]杜荣春《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势在必行》江西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