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玩音乐”中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作者】 梁 倩
【机构】 甘肃省徽县幼儿园
【正文】 【摘 要】 音乐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很“难”的艺术。要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就要让孩子“玩音乐”。本文从选择、挖掘和创编有价值的音乐教材,让孩子能够“玩”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让孩子“玩音乐”乐此不疲;设计好教学语言,增添“玩音乐”的特有情趣;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开发音乐潜能,使孩子更加喜欢“玩音乐”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 玩音乐;兴趣;培养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孩子的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 ,进行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也不是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完美,而是要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积极亲身参与、充分体验和表现。
我们知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音色、调式、和声、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表情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它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既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又存在着与数学、象棋等极其相似的高度的抽象性,还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技术性,因此,也可以说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定为三个方面: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在目标的每一点中都出现了“喜欢”或“喜爱”这样的词语,可怎样让如此幼小的孩子喜欢音乐、爱上音乐呢?那就是:要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孩子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就要在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设一座兴趣的桥梁,而“玩音乐”即将音乐活动游戏化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它集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技术性、抽象性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玩音乐”可以将丰富的教育要求以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孩子在乐此不疲、喜闻乐见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的能力。
一、 选择、挖掘和创编有价值的音乐教材,让孩子能够“玩”起来
孩子喜欢什么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有价值的?
1、必须好玩,能真正唤起孩子的兴趣,真正充满童趣。
2、必须好听,要结构精巧完整;形象准确生动;旋律流畅上口;风格特征鲜明。
3、必须易学,孩子能一学就会,基本没有障碍。
4、必须在音乐方面或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
只要老师有心,肯定能发现和挖掘出好多有价值的教材来。如歌曲《大指哥》,就非常适合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这首曲子简单易学,教师可以让孩子边唱边做动作;可以和老师对唱,也可以和同伴一唱一答,一人问一人答或一人问几人答、几人问几人答等;可以改编歌词,即兴编唱其它手指、身体其它部位、小朋友名字、幼儿戴上头饰扮演的小动物等;还可以戴上手指木偶结伴相互问好;在认识各种乐器时也可以用上这首歌曲,老师提问,孩子敲击手中的乐器并回答。虽然是熟悉不变的旋律,可孩子们却能百玩不厌,兴趣不减,在这样“玩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展了多方面的能力。
二、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让孩子 “玩音乐”乐此不疲
小班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所以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用多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听、看、辨、唱、动等各种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
在引出歌曲或音乐时,教师可用故事、儿歌、实物、木偶、图片以及动画等多种方法引出歌曲,为孩子创设与内容相匹配的情景;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可以设置现实情境,让孩子身临其境,在亲身实践中理解歌曲、感受歌曲和表现歌曲。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让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就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在练习歌曲的时候,还可以变换各种演唱形式,如:哼唱、齐唱、分组唱、对唱、轮流唱、加动作唱、拍节奏唱等,让孩子在不断的变化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 设计好教学语言,增添“玩音乐”的特有情趣
1、音乐教学语,是指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用音乐替代语言的点缀性音乐。如在活动前后,用歌唱的形式进行师幼问好;用上行的琶音代表起立、下行的琶音代表坐下;用倚音表示拿起乐器、用顿音表示放下乐器;用进行曲的音乐让孩子搬动小椅子;这样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间接地传授知识。?
2、节奏语,指用各种不同的身体动作和声音来表示不同的节奏。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 感情和意义。但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让孩子接触节奏、感知节奏、理解节奏、运用节奏。如:念儿歌时加上节奏并变化节奏念;学习歌词时根据歌曲的节奏跟念;师生问好时变换节奏说;欣赏音乐时用各种身体动作拍打节奏;“猴子学样”游戏时让幼儿模仿不同节奏等,教师要随时随地运用节奏语,让幼儿经常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不同节奏型等,不仅培养节奏感,更增添了“玩音乐”的情趣。
3、手势语,指用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便能很好地把幼儿的情绪激发起来;可以用手势提醒幼儿开始演唱;也可以用不同的手势动作提示歌曲的内容;在指挥简单的对唱和打击乐时,更需要通过手势提示幼儿接唱和敲击乐器。总之,简明的手势语(包括指挥)及时传递和表达教师的意愿和内心情感,也能更直接地向幼儿表现歌曲的内涵,能启迪和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其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4、体态语,即教师的动作和表情神态。教师通过体态语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了内心的情感。如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充沛;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孩子感染快乐,心情放松;鼓励赞许的目光能使孩子信心倍增——如在欣赏歌曲《摇篮曲》时,教师用柔和的声音演唱、用亲切的眼神看着怀里的娃娃、用陶醉的神情摇动身体和摇篮,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唱《棉花糖》、《苹果》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的声音、天真的笑脸和快乐轻松的眼神,就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唱歌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开发音乐潜能,使孩子更加喜欢“玩音乐”
陈鹤琴先生很早就发现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说:“幼稚园应该是有音乐的环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技能。需引导幼儿在艺术的环境中,有兴趣的与环境发生互动,充分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的能力。”
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却很强,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因此,应尽量让孩子多倾听音乐,可以在每天早晨来园、午睡前、进餐、离园等时间让孩子欣赏、倾听悠扬的歌曲,也可以在绘画、玩桌面玩具时播放欢快、柔和的音乐,流动、优美的旋律,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结合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把孩子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中,让孩子生活在音乐中,使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久而久之,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想,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兴的情绪,从而喜欢音乐、体会音乐,音乐的种子也自然就埋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孩子好奇好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小块积木,一点点的玩具,都能为孩子提供想象表演的天地。因此,在音乐区域中,要为孩子提供各类能发出声音的玩具、面具、乐器、头饰、披肩、围巾等材料,随时向孩子开放,尽情让他们游戏,让他们去自由探索、玩耍。孩子们在音乐区域中通过敲敲、打打、玩玩、跳跳、演演,充分展示他们各自的表演才能。孩子们在这片小天地里,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真正做到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造和提供更多的音乐表演和艺术表现的机会,可以定期举办小小音乐会,使幼儿能够把学过的歌曲、舞蹈等内容上升到音乐表演和艺术表现的程度。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欣赏的态度和饱满的艺术热情参与表演,不仅会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也是最有效的激励,能够使孩子更喜欢音乐、喜欢表演。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该经常启发幼儿用听觉去观察和了解世界,倾听风声、雨声、流水、鸟鸣、钟声、汽车声等周围世界中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并用人声和物质材料来模仿各种声音,以培养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和表现、增加对声音的兴趣。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声音游戏、自制打击乐器,可以对孩子将一些著名音乐家童年的故事,让孩子在一个处处有音乐的环境中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乐,更会不知不觉地爱上音乐。
兴趣是孩子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键翅膀。孩子需要快乐的音乐,更需要快乐的学习。从选择好教材、变通教学法、设计教学语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入手,建立多层模式来引发小班幼儿“玩音乐”,从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对音乐的热情,升华对音乐的激情,这也正是回归音乐教育的根本: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情趣相投。
和音乐一起玩吧!让“乐”(音乐)成为“乐”(快乐),让快乐的音乐永远伴随着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玩音乐;兴趣;培养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孩子的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 ,进行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也不是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完美,而是要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积极亲身参与、充分体验和表现。
我们知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音色、调式、和声、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表情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它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既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又存在着与数学、象棋等极其相似的高度的抽象性,还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技术性,因此,也可以说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定为三个方面: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在目标的每一点中都出现了“喜欢”或“喜爱”这样的词语,可怎样让如此幼小的孩子喜欢音乐、爱上音乐呢?那就是:要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孩子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就要在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设一座兴趣的桥梁,而“玩音乐”即将音乐活动游戏化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它集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技术性、抽象性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玩音乐”可以将丰富的教育要求以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孩子在乐此不疲、喜闻乐见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的能力。
一、 选择、挖掘和创编有价值的音乐教材,让孩子能够“玩”起来
孩子喜欢什么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有价值的?
1、必须好玩,能真正唤起孩子的兴趣,真正充满童趣。
2、必须好听,要结构精巧完整;形象准确生动;旋律流畅上口;风格特征鲜明。
3、必须易学,孩子能一学就会,基本没有障碍。
4、必须在音乐方面或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
只要老师有心,肯定能发现和挖掘出好多有价值的教材来。如歌曲《大指哥》,就非常适合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这首曲子简单易学,教师可以让孩子边唱边做动作;可以和老师对唱,也可以和同伴一唱一答,一人问一人答或一人问几人答、几人问几人答等;可以改编歌词,即兴编唱其它手指、身体其它部位、小朋友名字、幼儿戴上头饰扮演的小动物等;还可以戴上手指木偶结伴相互问好;在认识各种乐器时也可以用上这首歌曲,老师提问,孩子敲击手中的乐器并回答。虽然是熟悉不变的旋律,可孩子们却能百玩不厌,兴趣不减,在这样“玩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展了多方面的能力。
二、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让孩子 “玩音乐”乐此不疲
小班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所以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用多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听、看、辨、唱、动等各种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
在引出歌曲或音乐时,教师可用故事、儿歌、实物、木偶、图片以及动画等多种方法引出歌曲,为孩子创设与内容相匹配的情景;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可以设置现实情境,让孩子身临其境,在亲身实践中理解歌曲、感受歌曲和表现歌曲。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让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就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在练习歌曲的时候,还可以变换各种演唱形式,如:哼唱、齐唱、分组唱、对唱、轮流唱、加动作唱、拍节奏唱等,让孩子在不断的变化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 设计好教学语言,增添“玩音乐”的特有情趣
1、音乐教学语,是指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用音乐替代语言的点缀性音乐。如在活动前后,用歌唱的形式进行师幼问好;用上行的琶音代表起立、下行的琶音代表坐下;用倚音表示拿起乐器、用顿音表示放下乐器;用进行曲的音乐让孩子搬动小椅子;这样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间接地传授知识。?
2、节奏语,指用各种不同的身体动作和声音来表示不同的节奏。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 感情和意义。但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让孩子接触节奏、感知节奏、理解节奏、运用节奏。如:念儿歌时加上节奏并变化节奏念;学习歌词时根据歌曲的节奏跟念;师生问好时变换节奏说;欣赏音乐时用各种身体动作拍打节奏;“猴子学样”游戏时让幼儿模仿不同节奏等,教师要随时随地运用节奏语,让幼儿经常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不同节奏型等,不仅培养节奏感,更增添了“玩音乐”的情趣。
3、手势语,指用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便能很好地把幼儿的情绪激发起来;可以用手势提醒幼儿开始演唱;也可以用不同的手势动作提示歌曲的内容;在指挥简单的对唱和打击乐时,更需要通过手势提示幼儿接唱和敲击乐器。总之,简明的手势语(包括指挥)及时传递和表达教师的意愿和内心情感,也能更直接地向幼儿表现歌曲的内涵,能启迪和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其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4、体态语,即教师的动作和表情神态。教师通过体态语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了内心的情感。如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充沛;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孩子感染快乐,心情放松;鼓励赞许的目光能使孩子信心倍增——如在欣赏歌曲《摇篮曲》时,教师用柔和的声音演唱、用亲切的眼神看着怀里的娃娃、用陶醉的神情摇动身体和摇篮,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唱《棉花糖》、《苹果》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的声音、天真的笑脸和快乐轻松的眼神,就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唱歌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开发音乐潜能,使孩子更加喜欢“玩音乐”
陈鹤琴先生很早就发现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说:“幼稚园应该是有音乐的环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技能。需引导幼儿在艺术的环境中,有兴趣的与环境发生互动,充分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的能力。”
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却很强,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因此,应尽量让孩子多倾听音乐,可以在每天早晨来园、午睡前、进餐、离园等时间让孩子欣赏、倾听悠扬的歌曲,也可以在绘画、玩桌面玩具时播放欢快、柔和的音乐,流动、优美的旋律,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结合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把孩子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中,让孩子生活在音乐中,使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久而久之,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想,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兴的情绪,从而喜欢音乐、体会音乐,音乐的种子也自然就埋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孩子好奇好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小块积木,一点点的玩具,都能为孩子提供想象表演的天地。因此,在音乐区域中,要为孩子提供各类能发出声音的玩具、面具、乐器、头饰、披肩、围巾等材料,随时向孩子开放,尽情让他们游戏,让他们去自由探索、玩耍。孩子们在音乐区域中通过敲敲、打打、玩玩、跳跳、演演,充分展示他们各自的表演才能。孩子们在这片小天地里,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真正做到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造和提供更多的音乐表演和艺术表现的机会,可以定期举办小小音乐会,使幼儿能够把学过的歌曲、舞蹈等内容上升到音乐表演和艺术表现的程度。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欣赏的态度和饱满的艺术热情参与表演,不仅会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也是最有效的激励,能够使孩子更喜欢音乐、喜欢表演。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该经常启发幼儿用听觉去观察和了解世界,倾听风声、雨声、流水、鸟鸣、钟声、汽车声等周围世界中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并用人声和物质材料来模仿各种声音,以培养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和表现、增加对声音的兴趣。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声音游戏、自制打击乐器,可以对孩子将一些著名音乐家童年的故事,让孩子在一个处处有音乐的环境中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乐,更会不知不觉地爱上音乐。
兴趣是孩子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键翅膀。孩子需要快乐的音乐,更需要快乐的学习。从选择好教材、变通教学法、设计教学语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入手,建立多层模式来引发小班幼儿“玩音乐”,从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对音乐的热情,升华对音乐的激情,这也正是回归音乐教育的根本: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情趣相投。
和音乐一起玩吧!让“乐”(音乐)成为“乐”(快乐),让快乐的音乐永远伴随着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