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改革生物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 叶新春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创新的社会、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如何改革生物教学,使之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新课程;新教学模式;科技活动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等。这些东西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中学生物学科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目的在于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观察,思维敏捷,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和观念来追根究底,能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说:“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孟德尔等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一个人创造性的高低是由他的发散思维的素质和具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创新,无非是想到了别人还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就是别人思维尚未扩散到的领域,被你的思维扩散到了。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
三、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观刺激。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即使把死昆虫吊在青蛙面前抖动,让它捕食,也是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分*的舌头翻出口外附有粘液的舌头粘住昆虫、舌头缩回原位、上颔下颔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录像,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老师便于讲解。比如认识植物的导管时,把吸收了红色水的叶片放在投影仪上,红色的导管便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作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
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朱熹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可以通过鼓励质疑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创新品质的重要方面。我在讲《线形动物》之后,便有同学提出问题:“老师,蛔虫不会被人体的消化液浸蚀,是因为体表有角质层。猪肉绦虫也生活在人的小肠内,它为什么没有被人消化?也有角质层吗?”我说:“猪肉绦虫的体表是表皮层。”“表皮层就是角质层吗?”我说:“表皮层不是角质层。”“那猪肉绦虫为什么没有被人的消化液浸蚀?”此时我被难住了,于是师生一起查阅资料,查到“猪肉绦虫的表皮层具有较强的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皮层细胞的分泌物能促使宿主消化道内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抑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作用。这样虫体虽然浸没在宿主消化道的食糜中,仍然保持完整的体表,不致被宿主消化酶消化掉,并藉体表的渗透作用来吸收宿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物质。”像这样,全班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了起来。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在学习环节动物门时,课本上“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主要靠环带。”学生在挖掘蚯蚓时发现有的蚯蚓没有环带,我告诉他们只有性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同学就问该如何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呢?我说自己观察之后再说。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前端较活跃,后端较被动,前端的前叶颜色较浅,和后端的肛门有明显的不同。”
六、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完全可以联系我们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年入冬后,其他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而我校有几棵青杨还郁郁葱葱。同学们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最后发现这几棵青杨最大的不同是附近有一盏长明灯。“因为光照时间长!”学生终于找出了答案。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化和结果呢。”
总之,在当前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思维潜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作用,真正实现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双赢。
参考资料:
[1]创设有效性教学情境的策略探讨; 曹洪辉 ; 教学与研究;200905期
[2]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生物教学 刘娟娟/著 2010年
[3]有效问题设计 激活学生思维;杨玲 张志平;教育研究;200905期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新课程;新教学模式;科技活动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等。这些东西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中学生物学科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目的在于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观察,思维敏捷,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和观念来追根究底,能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说:“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孟德尔等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一个人创造性的高低是由他的发散思维的素质和具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创新,无非是想到了别人还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就是别人思维尚未扩散到的领域,被你的思维扩散到了。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
三、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观刺激。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即使把死昆虫吊在青蛙面前抖动,让它捕食,也是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分*的舌头翻出口外附有粘液的舌头粘住昆虫、舌头缩回原位、上颔下颔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录像,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老师便于讲解。比如认识植物的导管时,把吸收了红色水的叶片放在投影仪上,红色的导管便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作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
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朱熹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可以通过鼓励质疑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创新品质的重要方面。我在讲《线形动物》之后,便有同学提出问题:“老师,蛔虫不会被人体的消化液浸蚀,是因为体表有角质层。猪肉绦虫也生活在人的小肠内,它为什么没有被人消化?也有角质层吗?”我说:“猪肉绦虫的体表是表皮层。”“表皮层就是角质层吗?”我说:“表皮层不是角质层。”“那猪肉绦虫为什么没有被人的消化液浸蚀?”此时我被难住了,于是师生一起查阅资料,查到“猪肉绦虫的表皮层具有较强的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皮层细胞的分泌物能促使宿主消化道内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抑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作用。这样虫体虽然浸没在宿主消化道的食糜中,仍然保持完整的体表,不致被宿主消化酶消化掉,并藉体表的渗透作用来吸收宿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物质。”像这样,全班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了起来。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在学习环节动物门时,课本上“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主要靠环带。”学生在挖掘蚯蚓时发现有的蚯蚓没有环带,我告诉他们只有性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同学就问该如何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呢?我说自己观察之后再说。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前端较活跃,后端较被动,前端的前叶颜色较浅,和后端的肛门有明显的不同。”
六、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完全可以联系我们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年入冬后,其他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而我校有几棵青杨还郁郁葱葱。同学们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最后发现这几棵青杨最大的不同是附近有一盏长明灯。“因为光照时间长!”学生终于找出了答案。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化和结果呢。”
总之,在当前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思维潜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作用,真正实现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双赢。
参考资料:
[1]创设有效性教学情境的策略探讨; 曹洪辉 ; 教学与研究;200905期
[2]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生物教学 刘娟娟/著 2010年
[3]有效问题设计 激活学生思维;杨玲 张志平;教育研究;2009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