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风强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武备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教育融化于平时的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生的创新兴趣。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心理、数学中的图形、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来培养学生兴趣。
  【关键词】 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造性思维、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对学习对象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理性认识,数学思维活动表现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讲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
  二、通过合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思想,因为初中生想象力较丰富,且富于幻想,富于猜想。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一种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常常是证明与计算的先导,同时,猜想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其真实性最后还要靠逻辑或实践来判定,但它却有极大的创新性。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简单的、直觉的入手,根据数形对应关系和已有的知识,进行主观猜想或判断,或者将简单的结果进行延伸、扩充,从而得到一般结论。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由此引导学生推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其边数有关,从而猜想,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这对于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三、利用类比和联想,培养创新能力
  类比和联想都是富有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许多重要的结果及发展均来源于归纳、类比和联想,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类比是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的必然性推断,那个事物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推断它们的其他性质也相同或相似,推断是否正确,最后要靠逻辑和实践来检验。教学中有很多类比,例如,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联想是以观察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自觉地和有目的的想象。例如:“A、B、C、D  4个点,没有任何三个点在同一直线上,最多可以划几个圆。”学生通过联想,联想到“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因为,第四点和另外三个中的一点在同一直线上,这样的点可以出现4次。∴A、B、C、D  4个点,没有任何3点在同一直线上可画四个圆。
  联想方法是一种探索性、发现性的思维方法,课堂教学中重视联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
  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信息求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不墨守成规,沿多方向思考,然后从多个方面推出新假设或寻找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注意一题多解。如“教师在讲课时,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方位讲解或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对知识进行总结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如一题多解就是典型的发散思维的应用。例如:计算
  ■×(2■-■-3■+■)
  解法一:原式=■×(■■-■-■■+2■)
  =■×■
  =6
  解法二:原式=2■-■-3■+■
  =4―1―6+12
  =6
  其次,应用综合法寻找解题思路。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思路时,我们习惯用“分析法”执果索因,主要培养学生集中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综合法分析,执因索果。综合法分析问题具有发散性,对培养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适当安排一些开放题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了理数加法后,可以安排“钟面数字问题”进行探究。发散性思维在数学中不断呈现,注意培养,选择典型问题加强探究训练,不但能形成学生多向联系的知识网络,有且助于融合贯通,而且对培养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并非几次课堂教学或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初中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服务。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优秀的数学品质是全体数学教师的责任,是我们要抓好的牛鼻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一切数学学习活动中,事实上,能力不管从哪方面进行,都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身入其中,才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200-210.
  [2]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4-1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45.
  [4]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02-110.
  [5]吴芳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N].现代教育报.2003-1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