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葛顺珍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 实验教学;趣味实验;学生实验;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创新教育应结合进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可以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新课引入先演示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为什么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原因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可以再改进一下实验,如将红磷换成白磷,用放大镜代替酒精灯给白磷加热,再做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学生也就对此结论印象深刻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两个实验的优缺点。
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授课中,对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性质,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集气瓶在里面装满二氧化碳,瓶口放一只熟鸡蛋,从瓶中迅速倒入水,观察到鸡蛋掉下去了。老师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鸡蛋为什么会掉到瓶内呢?这时学生的兴趣正浓,积极性特高,议论纷纷。我再做一个小实验,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水,振荡,发现玻璃片取不下来了。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使得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化学仪器,掌握观察现象和获取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学习中,教师要强调实验基本操作:试管口向下倾斜,试管口要放棉花球。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实验。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化学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密度比空气大”一题,先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来探究这一结论的正误?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自制净水器”、“制作钓鱼钓”、“铅笔芯也导电”、“自制炭黑”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化学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化学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方案一:(1)向紫色石蕊中通入的二氧化碳,石蕊变红,(2)加热变红的液体,又变成紫色。
方案二:(1)向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上喷醋酸(2)向上述小花上喷水(3)将同样的小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4)将潮湿的小花放入二氧化碳中。(5)将四中小花烘干。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石蕊虽然变红了,但没有排除空气这一外在因素的干扰,而方案比较严密。所以选择方案二。
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总之,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给我们培养大量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2]袁桂林主编《现代化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5月
[3]杨启辉主编《初中化学与创新教育》,华师大出版社,2001年6月
【关键词】 实验教学;趣味实验;学生实验;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创新教育应结合进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可以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新课引入先演示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为什么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原因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可以再改进一下实验,如将红磷换成白磷,用放大镜代替酒精灯给白磷加热,再做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学生也就对此结论印象深刻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两个实验的优缺点。
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授课中,对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性质,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集气瓶在里面装满二氧化碳,瓶口放一只熟鸡蛋,从瓶中迅速倒入水,观察到鸡蛋掉下去了。老师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鸡蛋为什么会掉到瓶内呢?这时学生的兴趣正浓,积极性特高,议论纷纷。我再做一个小实验,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水,振荡,发现玻璃片取不下来了。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使得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化学仪器,掌握观察现象和获取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学习中,教师要强调实验基本操作:试管口向下倾斜,试管口要放棉花球。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实验。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化学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密度比空气大”一题,先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来探究这一结论的正误?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自制净水器”、“制作钓鱼钓”、“铅笔芯也导电”、“自制炭黑”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化学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化学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方案一:(1)向紫色石蕊中通入的二氧化碳,石蕊变红,(2)加热变红的液体,又变成紫色。
方案二:(1)向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上喷醋酸(2)向上述小花上喷水(3)将同样的小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4)将潮湿的小花放入二氧化碳中。(5)将四中小花烘干。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石蕊虽然变红了,但没有排除空气这一外在因素的干扰,而方案比较严密。所以选择方案二。
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总之,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给我们培养大量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2]袁桂林主编《现代化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5月
[3]杨启辉主编《初中化学与创新教育》,华师大出版社,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