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摭谈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赵启龙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武备中学
【正文】 【摘 要】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无疑将成为我们民族兴旺、国家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更新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论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1、结合教材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求异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转换角度、改变方式设计新颖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冲破一般思维定势和常规的束缚去探讨和解答问题。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分析得出我国地势特点后,教师可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将会产生什么效果?”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时,可提出假设:当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甚至为零时,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五带划分将如何变化,会引起哪些地理现象的发生?等问题,帮助学生突破习惯思维的框架,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巧用导入艺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犹如乐曲的“子”戏剧的“幕”起着酝酿情绪,带入情境的作用。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我在教授七年级《天气和气候》这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利用《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小学语文课中学习了‘草船借箭’的故事,现在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一位学生:“话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在三天之内(最后一天)就完成造箭任务。”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追问:“诸葛亮能够以战养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借箭 ’任务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把学生思维转向天气和气候的作用和影响上,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本节课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创新的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所处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利于创新思维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和分析,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的问题。训练学生将常规问题倒过来思考,增强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时,设计以下问题:(1)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反,地球地哪些地理现象与现在相同或相反?(2)假设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但都是自东向西,地球上哪些地理现象与现在相同或相反?以上两种情况,将会对世界地理环境和世界经济产生哪些影响。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因循守旧,而是运用新角度、新观点,迁移、变通和独特地去认识地理现象和规律,从而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
在地理教学中,把地理知识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知识网络,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改变知识分割、孤立、易忘、难用的境况。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如在讲述《滚滚长江》一课时,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感受“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的气势,从中认识长江的发源地和最后注入的海洋等知识。又如在讲地球自转方向、气转与反气旋、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判定等内容时,利用物理的左右手定则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
5、积极开展地理活动课程
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而地理活动课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以培养学生目光的敏锐性、思维的独特性。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地形地貌勘察;开展地理模型制作活动,举办地理墙报、写地理科技小论文;调查当地河流水量变化和污染情况;让学生到学校附近工厂、居民区、农村等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就能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多问善思,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增强创新意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6、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这节课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对学生讲授天气对生活是怎样影响的,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天气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现象及关于天气的谚语、诗歌,从中分析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按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至少一条天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我只是将每一组的答案进行了归类并写在黑板上: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天气与人民健康的关系、天气与农业的关系、天气与工业的关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天气与人的心情、动植物的生存的关系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用温和的语调和鼓励的眼神,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平等,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这些行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一些不愿发表意见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树立起自信心。就这样我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使地理课教学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尤为重要,它可以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④。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自转示意图”等等,都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缺乏直观性、生动性,而将多媒体引入地理教学中后,运用二维、三维动画就能把这些静态图变成动态图,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连续、动态的感性材料,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既有声、光、色感官的刺激,又有思考、说话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多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对新世纪新的教育潮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科学发展的认识方法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
[2]蔡明·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地理教学,2000.1
[3] 陆希舜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1997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1、结合教材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求异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转换角度、改变方式设计新颖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冲破一般思维定势和常规的束缚去探讨和解答问题。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分析得出我国地势特点后,教师可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将会产生什么效果?”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特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时,可提出假设:当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甚至为零时,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五带划分将如何变化,会引起哪些地理现象的发生?等问题,帮助学生突破习惯思维的框架,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巧用导入艺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犹如乐曲的“子”戏剧的“幕”起着酝酿情绪,带入情境的作用。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我在教授七年级《天气和气候》这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利用《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小学语文课中学习了‘草船借箭’的故事,现在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一位学生:“话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在三天之内(最后一天)就完成造箭任务。”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追问:“诸葛亮能够以战养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借箭 ’任务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把学生思维转向天气和气候的作用和影响上,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本节课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创新的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所处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利于创新思维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和分析,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的问题。训练学生将常规问题倒过来思考,增强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时,设计以下问题:(1)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反,地球地哪些地理现象与现在相同或相反?(2)假设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但都是自东向西,地球上哪些地理现象与现在相同或相反?以上两种情况,将会对世界地理环境和世界经济产生哪些影响。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因循守旧,而是运用新角度、新观点,迁移、变通和独特地去认识地理现象和规律,从而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
在地理教学中,把地理知识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知识网络,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改变知识分割、孤立、易忘、难用的境况。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如在讲述《滚滚长江》一课时,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感受“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的气势,从中认识长江的发源地和最后注入的海洋等知识。又如在讲地球自转方向、气转与反气旋、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判定等内容时,利用物理的左右手定则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
5、积极开展地理活动课程
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而地理活动课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以培养学生目光的敏锐性、思维的独特性。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地形地貌勘察;开展地理模型制作活动,举办地理墙报、写地理科技小论文;调查当地河流水量变化和污染情况;让学生到学校附近工厂、居民区、农村等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就能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多问善思,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增强创新意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6、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这节课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对学生讲授天气对生活是怎样影响的,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天气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现象及关于天气的谚语、诗歌,从中分析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按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至少一条天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我只是将每一组的答案进行了归类并写在黑板上: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天气与人民健康的关系、天气与农业的关系、天气与工业的关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天气与人的心情、动植物的生存的关系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用温和的语调和鼓励的眼神,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平等,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这些行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一些不愿发表意见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树立起自信心。就这样我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使地理课教学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尤为重要,它可以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④。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自转示意图”等等,都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缺乏直观性、生动性,而将多媒体引入地理教学中后,运用二维、三维动画就能把这些静态图变成动态图,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连续、动态的感性材料,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既有声、光、色感官的刺激,又有思考、说话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多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对新世纪新的教育潮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科学发展的认识方法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
[2]蔡明·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地理教学,2000.1
[3] 陆希舜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