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黄江江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耿棚中学
【正文】 【摘 要】 历史是一门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课程,教师只有进行精心的课前准备,巧妙设计课堂导语以激发学习主体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摆脱学习的痛苦,实现愉快求知,从而打造出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兴趣;能力;方法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由于这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过去时态”,因而显得有些抽象,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的激发”的话,那么,怎样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调动、激活学生对历史题材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了。下面笔者简要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课前精心准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以学定教。教师在课前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要他们做好必要的预习。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
2.重新整合历史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历史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笔者在执教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就和选修1(人教版)第三单元进行组合。通过这些内容组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关系。这样,学生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
二、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1.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历史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得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历史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怎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地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一同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历史课上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学习,掌握基本知识,解决个体学习存在的问题,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的智慧、能力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自我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在传统的认识中,总是认为历史就是需要记忆大量史实,如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内容、影响、意义等等。这样必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成了背书的机器,虽然记得了许多知识点,但是却无法将其连成线,更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标。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有效性。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为什么会这样”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去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触类旁通。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培养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和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互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历史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尤其是未来应该如何去做,这就是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
五、注重历史与时事的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与时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既能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又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还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如在讲“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联系日本对钓鱼岛的干涉以及日本国内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在讲“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时,不妨联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以及世界各方对此法律的反应。这些联系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及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统一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关爱、耐心讲述、启发诱导,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打造出历史高效课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兴趣;能力;方法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由于这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过去时态”,因而显得有些抽象,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的激发”的话,那么,怎样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调动、激活学生对历史题材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了。下面笔者简要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课前精心准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以学定教。教师在课前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要他们做好必要的预习。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
2.重新整合历史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历史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笔者在执教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就和选修1(人教版)第三单元进行组合。通过这些内容组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关系。这样,学生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
二、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1.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历史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得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历史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怎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地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一同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历史课上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学习,掌握基本知识,解决个体学习存在的问题,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的智慧、能力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自我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在传统的认识中,总是认为历史就是需要记忆大量史实,如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内容、影响、意义等等。这样必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成了背书的机器,虽然记得了许多知识点,但是却无法将其连成线,更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标。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有效性。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为什么会这样”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去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触类旁通。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培养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和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互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历史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尤其是未来应该如何去做,这就是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
五、注重历史与时事的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与时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既能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又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还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如在讲“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联系日本对钓鱼岛的干涉以及日本国内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在讲“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时,不妨联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以及世界各方对此法律的反应。这些联系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及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统一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关爱、耐心讲述、启发诱导,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打造出历史高效课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