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摭谈小学体育课教学生活化

【作者】  孙飞飞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工银第四希望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小学体育在促进小学生的社会生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探索和认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容并且能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以便有效地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新课程;课堂教学;生活化 

  体育生活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简言之,“体育生活化”就是说,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生活化是体育积极溶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所需的体现,成为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对于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进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育生活化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方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体育生活化昭示出新的生存价值标准,给人们以美好的生活意境和启示,唤起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潜意识中已经存在的生存本能的原始冲动和对体育的需求和情感。体育生活化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享受,还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我们应该加速体育向现代生活渗透,促进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体育生活化成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进程。
  走进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教师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儿童生活和社会现实,这种极端偏重学科世界的单一模式,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呈现单一的认知关系,学生的学习锻炼也似乎成了简单的服从和机械的练习,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没灵气和活力,如果课堂教学总是远离儿童的生活,年复一年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没有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对精神的感悟,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的组成部分。他们会日渐失去生活的源动力,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体育课堂应该流淌着情感,开放的课堂,更应该是紧密地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的课堂。
  1、实施体育教学生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投身课堂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兴趣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他们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健身和健心的目的。如教学“搬运接力”时,如果我们把用于搬运的实心球美化成西瓜,并把学习过程设计成“种瓜”、“看瓜”、“摘瓜”和“运瓜”等系列情景,就可以使身处瓜乡的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兴趣自然高。同时,不用教师多说,学生也知道不能把“西瓜”掉到地上,否则“西瓜”就会碎掉,从而也解决了游戏中的规则问题。
  体育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到,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诗歌——《手脑相长歌》,它形象地指明了教育的宗旨是既要让学生学会用脑,又要让学生学会用手。而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又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自主学习。如我们在通过“种树”、“浇水”、“施肥”和“保护小树苗”等一系列情景中实施“穿过小树林”的游戏教学,既使学生通过想像和模仿,学习了种树、护树的一般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负重和奔跑能力,又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学会了种树、浇水、施肥、护树等基本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2、体育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生活化、社会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体力日益减少,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劳动者的脑力紧张程度和心理负荷都日益增加,现代文明病增多,势必促成劳动者工作之余对各种强身健体、调节身心的体育活动的追求。因此,体育的生活化、社会化和终身化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体育的生活化、社会化和终身化因素。如我们可以通过体育器材的生活化,使学生明白,锻炼并非要在学校,或者在专门的锻炼场所;也非必须要用专门的体育器材。实际上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锻炼的场所和器材。又如我们可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课余,甚至今后在工作之余,可以和家人、同事、朋友等开展各种有益的健身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他们对知识技能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新课程下的学生不在是被动接受,更多的是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走跳练习这一课,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去效外游玩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并巧妙安排一系列和走跳有关的游戏,队列游戏、(红绿灯)、走过独木桥、跳过小沟、及各种走法(自然走、手放在不同部位的走、足尖走)让学生亲身体验哪种走的姿势最轻松。在跳的练习时,教师不在先教技术动作,而是让学生模仿小白兔。小袋鼠、小青蛙的跳,并穿插惊险游戏大灰狼来了,小兔子应该怎么办?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针对挑法进行创造。想出各种与跳有关的游戏,跳房子、跳绳、摘果子、单跳追拍、跳单双圈等游戏,学生走法多样、跳法各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这样彻底杜绝了体育课就是教师不断做示范动作,学生重复模仿、机械枯燥练习等严重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在他们掌握一些基本走跳方法之后,老师再进行技术的具体点拨,这样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习惯。
  总之,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受,更多的要关注儿童的学习生活。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情感体验认知感悟等形式的统一,赋予体育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燕.体育教学要回归“生活化”[J].教学研究,2008,(03)
  [2]严青.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J].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7)
  [3]柯婉虹.体育教学要回归生活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