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作者】 李长玲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每个教师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而语文学困生的成功转化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学困生的转化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学困生不是天生的。由于学困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所以他们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关注语文学困生的发展,改善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学困生”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育人先育心,育心先知心,学困生心理帮教策略
心理帮教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从消除学困生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和倾听学困生心声,做学困生知心人等方面去寻找帮教策略。
1.设立“学困生心理咨询热线”和“知心信箱”,给学困生搭建诉说交流的平台。
在学校里,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受排挤、轻视,没有能力和机会参加各项活动,更让他们苦恼的是心中有话而无处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去关注学困生,不倾听他们的声音,那真是学困生的悲哀,校园的悲哀。笔者认为,不需要专门设立一台电话来作为学困生的心理咨询热线,只要老师把自己的电话告诉学生,叮嘱学困生有心里话或疑惑拨打老师的电话或者写在纸条上投到“知心信箱”。起初,可能学困生不会主动诉说,这时我们就要做有心人、热心人、知心人,主动找学困生交谈,以我们的主动换取他们的主动。
2.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让学困生和优秀生交往,那么学困生会受到优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困生不敢和优秀生交往,归根结底是自卑心理在作祟。为此我们要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积极主动地和学困生共学习、同玩耍,让学困生觉得生活在班集体中,生生之间是平等的,完全没有必要自卑。用我们的爱心、真心、细心、耐心拨去学困生心头的阴霾,给他们一个明媚的天空。
二、开展互助互学,享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的其他同伴,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那是一份珍贵的学习资源。同伴的说教、示范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困生的帮助是一般的教育教学手段所无可比拟的。比如我们买来一部新手机,自己看使用说明书,可能半天下来,还不甚了解,但是经别人一点拨,我们却马上豁然开朗。同伴学习中,学困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学习、模仿优秀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志,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能随时得到优秀学生的帮助。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主动找一个或两个学困生结成学习对子,积极主动地开展同伴学习。这样学困生就不会因为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而感到迷茫,而且也不再孤独,自卑心理也就自然而然消除了。
三、 激发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
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能说话,敢说话。教师的心中应该有学困生的地位,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照顾到学困生,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读写字词,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还有在学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要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如让一个学生读好一个语句,教师要一遍又一遍地鼓励他读,直至读正确、流利为止。在此期间,教师不能有听一句训斥的话语,不能露出一丝厌烦的表情,只有鼓励和赞赏。
采用各种方法激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如当自学生字新词或练读课文时,教师可以特意来到他们的身边,悄悄地告诉他们:准备一会儿上黑板默写,一会儿朗读课文,老师相信你能行。
四、用爱心唤醒、激发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很多情况下,学困生极少主动举手发言,他们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主要表现在“不想发言”和“不敢发言”两种情形。我们教师的疏忽,冷落,使学困生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针对此问题教师应采用以下对策。
1.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指向性。
教师心中要明确这一个目标是针对学困生的,那一个问题是让学困生回答的。针对学困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安排一些他们易于接受,易于回答的环节和问题。
2. 在课堂上,教师要走近学困生
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走下讲台,走到学困生身边,去发现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并且和他们进行学习任务上的约定,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努力方向。比如说:待会儿你来朗读这段课文;你准备一下这个问题,老师希望你来回答……这样学困生准备起来就有的放矢,回答时就不会突兀、彷徨。
3. 对学困生有期待性,相信他们能行
在他们回答时不急不躁,耐心诱导,真诚鼓励。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记得我在一次上公开课时,我请一位小女生朗读课文,她畏畏缩缩的站起来,读得结结巴巴,我就循循善诱,不急不躁,对她投去信任、期待和鼓励的目光。在我和全场老师的期待中,小女孩经历了四次朗读,终于成功,且读得正确、流利了。在我赞许的目光和全场老师的掌声中,小女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坐了下去。
4. 赏识是一缕阳光,能激发人的心理需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我们的一个赏识的笑容,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赏识的动作,一句赏识的话都会让学困生深受鼓舞。如此简单之举,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我们的教育是和谐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在我们的眼中没有遗忘的角落。在我们的关注中,学困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正在一点一点被唤醒、激发。
总之,教师在面对学困生的时候要有耐心和爱心,采取多种方法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就会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自觉努力进步加上老师恰当而及时的鼓励,学困生会逐渐找到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学困生不是天生的。由于学困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所以他们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关注语文学困生的发展,改善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学困生”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育人先育心,育心先知心,学困生心理帮教策略
心理帮教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从消除学困生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和倾听学困生心声,做学困生知心人等方面去寻找帮教策略。
1.设立“学困生心理咨询热线”和“知心信箱”,给学困生搭建诉说交流的平台。
在学校里,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受排挤、轻视,没有能力和机会参加各项活动,更让他们苦恼的是心中有话而无处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去关注学困生,不倾听他们的声音,那真是学困生的悲哀,校园的悲哀。笔者认为,不需要专门设立一台电话来作为学困生的心理咨询热线,只要老师把自己的电话告诉学生,叮嘱学困生有心里话或疑惑拨打老师的电话或者写在纸条上投到“知心信箱”。起初,可能学困生不会主动诉说,这时我们就要做有心人、热心人、知心人,主动找学困生交谈,以我们的主动换取他们的主动。
2.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让学困生和优秀生交往,那么学困生会受到优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困生不敢和优秀生交往,归根结底是自卑心理在作祟。为此我们要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积极主动地和学困生共学习、同玩耍,让学困生觉得生活在班集体中,生生之间是平等的,完全没有必要自卑。用我们的爱心、真心、细心、耐心拨去学困生心头的阴霾,给他们一个明媚的天空。
二、开展互助互学,享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的其他同伴,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那是一份珍贵的学习资源。同伴的说教、示范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困生的帮助是一般的教育教学手段所无可比拟的。比如我们买来一部新手机,自己看使用说明书,可能半天下来,还不甚了解,但是经别人一点拨,我们却马上豁然开朗。同伴学习中,学困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学习、模仿优秀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志,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能随时得到优秀学生的帮助。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主动找一个或两个学困生结成学习对子,积极主动地开展同伴学习。这样学困生就不会因为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而感到迷茫,而且也不再孤独,自卑心理也就自然而然消除了。
三、 激发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
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能说话,敢说话。教师的心中应该有学困生的地位,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照顾到学困生,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读写字词,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还有在学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要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如让一个学生读好一个语句,教师要一遍又一遍地鼓励他读,直至读正确、流利为止。在此期间,教师不能有听一句训斥的话语,不能露出一丝厌烦的表情,只有鼓励和赞赏。
采用各种方法激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如当自学生字新词或练读课文时,教师可以特意来到他们的身边,悄悄地告诉他们:准备一会儿上黑板默写,一会儿朗读课文,老师相信你能行。
四、用爱心唤醒、激发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很多情况下,学困生极少主动举手发言,他们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主要表现在“不想发言”和“不敢发言”两种情形。我们教师的疏忽,冷落,使学困生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针对此问题教师应采用以下对策。
1.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指向性。
教师心中要明确这一个目标是针对学困生的,那一个问题是让学困生回答的。针对学困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安排一些他们易于接受,易于回答的环节和问题。
2. 在课堂上,教师要走近学困生
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走下讲台,走到学困生身边,去发现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并且和他们进行学习任务上的约定,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努力方向。比如说:待会儿你来朗读这段课文;你准备一下这个问题,老师希望你来回答……这样学困生准备起来就有的放矢,回答时就不会突兀、彷徨。
3. 对学困生有期待性,相信他们能行
在他们回答时不急不躁,耐心诱导,真诚鼓励。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记得我在一次上公开课时,我请一位小女生朗读课文,她畏畏缩缩的站起来,读得结结巴巴,我就循循善诱,不急不躁,对她投去信任、期待和鼓励的目光。在我和全场老师的期待中,小女孩经历了四次朗读,终于成功,且读得正确、流利了。在我赞许的目光和全场老师的掌声中,小女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坐了下去。
4. 赏识是一缕阳光,能激发人的心理需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我们的一个赏识的笑容,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赏识的动作,一句赏识的话都会让学困生深受鼓舞。如此简单之举,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我们的教育是和谐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在我们的眼中没有遗忘的角落。在我们的关注中,学困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正在一点一点被唤醒、激发。
总之,教师在面对学困生的时候要有耐心和爱心,采取多种方法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就会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自觉努力进步加上老师恰当而及时的鼓励,学困生会逐渐找到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