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写作教学之道的方法
【作者】 诺日项毛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城关学校
【正文】如同写文章过于追求夺人眼球,往往会以文害意一般,写作教学因为急于求得考试分数的提升,也不免以术害道,忘记了其自身便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心智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作教学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心理,一味强调写作技法的训练,那只能是舍本逐末,徒劳无功。
我们真的不关注学生心理吗?只要“百度一下”,就能立刻看到许多研究中学生写作心理的论文:如何激发写作兴趣,如何触发写作动机,如何培养写作的良好心态等等,不能不说许多教师是非常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的,可如此多的关注,为什么学生的写作状态仍令人不满意呢?
这就要审视我们的写作心理研究了。一篇篇文字背后站着一个个活生生的少年,而我们关注的是如何促使他们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写出佳作,而不是他们写出或优或劣的文字的动因。言由心生,除了一部分学生因为表达能力弱而词不达意外,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在字里行间敞开的,因为不被关注,久而久之便闭合了。不信,请看——
习作片段一:
一件有意思的事
雷电交加的晚上,我把小狗丁丁抱到阳台上,然后回到屋里,隔着玻璃观察它的反应。“咔嚓”一声巨响吓得我一个哆嗦,窗外的丁丁狂吠着,在阳台里上蹿下跳,它惊恐地瞪着它的大眼睛,四处寻觅躲藏的地方。忽然,它看见了我,便扑到门边,不停地扑打着阳台门,对着我汪汪地叫着,像是看到了救星。此时我不能心软,老师说,坚强的意志要在暴风雨中练就,我要让我的丁丁成为勇敢的小狗。这才是最有意思的。(摘自某七年级学生的练笔,内容有压缩)
这篇习作得到了这样的评语:
观察细致,描写具体、生动,能较准确地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并直抒胸臆,写出自己的想法。
显然,这篇习作的背后,是一名懵懂少年真实却模糊的思想意识,但教师关心的是写作技法的掌握,却没有心性的正确引导。学生拿回作文后,以为自己写得很好,会不会继续违背自己怜惜宠爱小动物的天性,创造更多“有意思”的故事?诸如此类的还有:在公交车上为了呵护残疾人的自尊而不给其让座、担心被误解而不为受伤的路人报警、怀疑善款被挪用甚至被贪污而不给灾区捐款、怕得罪校园黑势力而故意隐瞒真相等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往往会说,这里有的是社会问题,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再说我们教语文,不教思想品德啊。然而,我们又会发现,初中生认识形成的真实而具体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上未必暴露,反而在习作中清晰地显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又在成年人毫无遮拦的表露中投影在少年心上,常令其莫衷一是。对个体学生的成长来说,倘我们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其生活观必然不够阳光。由此,深挚关注学生习作中的模糊认识,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习作片段二:
走过冬天
自然界的冬天过去了,我心里的冬天什么时候能过去呢?
看着桌上的月考卷,我又一次低下了头。开学以来,我一直认真听课,用心做作业,考前做了好多题,想赶上班里的同学,可还是原地踏步。抬头看看秦刚剑他们成绩好的同学,我好难过。他们好像一点也不费力,成绩就那么好,而我,从小学起就一直在上辅导班,没有双休日。每次成绩出来,如果进步了,爸妈一定会带我大吃一顿;如果退步了,我就会看到妈妈皱一下眉头,然后又换上笑脸鼓励我:不抛弃,不放弃。是啊,有妈妈的鼓励,我不能停止,要继续努力,相信我一定能走过冬天。(摘自某七年级学生的考场作文,内容有压缩)
这样的文章在一次统考中比比皆是,一般我们视其表达水平给个中等分,但小作者内心的矛盾、焦灼,却从没人关注。其实,我们从文字里可以看出学生对个人前程的迷茫、对感情生活的忧虑、对人际交往的担心、对社会发展的怀疑、对环境恶化乃至灾难降临的恐慌等。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够幸福的了,他们的烦忧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殊不知当“三千宠爱在一身”时,也正是“三千压力在一身”啊。还有人会说,关于选材,我们已经反复指导甚至告诫学生,要避开大众化的材料,那为什么一遇到类似的作文题,学生写考试失利的还是很多呢?仅仅是因为生活积累不足吗?其实,是这样的题目触着了不少学生心头的痛,是应当引起我们警觉的。我们听之任之,他们也就麻木不仁了,所以,深情关注学生作文里的情感焦虑,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习作片段三:
我有一个梦想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读书是最好的游戏,于是,我就梦想着能读好多好多的书。每到我的生日或者过年过节,父母和亲戚们也喜欢给我送书,我的小书架上就有了好多中外名著。可是我读书总是时断时续,很少能坚持读完一本。小学四年级时,我订了份读书计划,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每天做完作业就没心思看书了。节假日又要学下棋和弹琴,没多少时间。到了初中,功课日益紧张,读书梦就更难实现了,所以,至今书架上还有不少书是全新的。安安静静无牵无挂地读书,仍是我的一个梦想。(摘自某七年级学生作文,内容有压缩)
这是一名优秀学生的习作。这样的学生在老师眼中是好学进取的,加之文从字顺,有时还生动优美,作文得分一般都不低。可在那漂亮的分数掩盖下,其实是学生意志的不坚定。这样的情况还大多表现在学生自我批评式的文字里。如:不能坚持己见而造成解题失误、不能按要求完成合作学习小组分派的任务、集体活动中因个人玩乐而忘却承担责任、为炫耀叛逆而无端拒绝师长正确的引导等等。我们总觉得拥有优异成绩的学生内心必然强大,再说他们在作文中不也反躬自省了吗?然而在作文中,为什么优秀的学生在意志品质上缺少自我认可?为什么反思之后还是类似的反思呢?可见,深切关注学生作文里反映出的意志薄弱问题,仍应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之一。
知、情、意构成人的心理根基,根基牢固才有可能茁壮成长。写作,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条自我抒发、调节和记录的途径,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从博客、QQ空间到微博,许多学生早已开始利用网络进行自由写作实践(这里有许多只供好友浏览,有些甚至仅为个人心情日记,全无交流、发表的目的),其中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许多学生因私人空间对语文老师是不上锁的(有些家长都没有这份特权),希望得到直接的指导。但面对学生开放的心灵,我们却止于写作技巧的点拨,离学生的“心”自然渐渐远了。我们不知不觉丢失了最好的写作教育的契机。
我们真的不关注学生心理吗?只要“百度一下”,就能立刻看到许多研究中学生写作心理的论文:如何激发写作兴趣,如何触发写作动机,如何培养写作的良好心态等等,不能不说许多教师是非常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的,可如此多的关注,为什么学生的写作状态仍令人不满意呢?
这就要审视我们的写作心理研究了。一篇篇文字背后站着一个个活生生的少年,而我们关注的是如何促使他们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写出佳作,而不是他们写出或优或劣的文字的动因。言由心生,除了一部分学生因为表达能力弱而词不达意外,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在字里行间敞开的,因为不被关注,久而久之便闭合了。不信,请看——
习作片段一:
一件有意思的事
雷电交加的晚上,我把小狗丁丁抱到阳台上,然后回到屋里,隔着玻璃观察它的反应。“咔嚓”一声巨响吓得我一个哆嗦,窗外的丁丁狂吠着,在阳台里上蹿下跳,它惊恐地瞪着它的大眼睛,四处寻觅躲藏的地方。忽然,它看见了我,便扑到门边,不停地扑打着阳台门,对着我汪汪地叫着,像是看到了救星。此时我不能心软,老师说,坚强的意志要在暴风雨中练就,我要让我的丁丁成为勇敢的小狗。这才是最有意思的。(摘自某七年级学生的练笔,内容有压缩)
这篇习作得到了这样的评语:
观察细致,描写具体、生动,能较准确地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并直抒胸臆,写出自己的想法。
显然,这篇习作的背后,是一名懵懂少年真实却模糊的思想意识,但教师关心的是写作技法的掌握,却没有心性的正确引导。学生拿回作文后,以为自己写得很好,会不会继续违背自己怜惜宠爱小动物的天性,创造更多“有意思”的故事?诸如此类的还有:在公交车上为了呵护残疾人的自尊而不给其让座、担心被误解而不为受伤的路人报警、怀疑善款被挪用甚至被贪污而不给灾区捐款、怕得罪校园黑势力而故意隐瞒真相等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往往会说,这里有的是社会问题,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再说我们教语文,不教思想品德啊。然而,我们又会发现,初中生认识形成的真实而具体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上未必暴露,反而在习作中清晰地显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又在成年人毫无遮拦的表露中投影在少年心上,常令其莫衷一是。对个体学生的成长来说,倘我们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其生活观必然不够阳光。由此,深挚关注学生习作中的模糊认识,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习作片段二:
走过冬天
自然界的冬天过去了,我心里的冬天什么时候能过去呢?
看着桌上的月考卷,我又一次低下了头。开学以来,我一直认真听课,用心做作业,考前做了好多题,想赶上班里的同学,可还是原地踏步。抬头看看秦刚剑他们成绩好的同学,我好难过。他们好像一点也不费力,成绩就那么好,而我,从小学起就一直在上辅导班,没有双休日。每次成绩出来,如果进步了,爸妈一定会带我大吃一顿;如果退步了,我就会看到妈妈皱一下眉头,然后又换上笑脸鼓励我:不抛弃,不放弃。是啊,有妈妈的鼓励,我不能停止,要继续努力,相信我一定能走过冬天。(摘自某七年级学生的考场作文,内容有压缩)
这样的文章在一次统考中比比皆是,一般我们视其表达水平给个中等分,但小作者内心的矛盾、焦灼,却从没人关注。其实,我们从文字里可以看出学生对个人前程的迷茫、对感情生活的忧虑、对人际交往的担心、对社会发展的怀疑、对环境恶化乃至灾难降临的恐慌等。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够幸福的了,他们的烦忧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殊不知当“三千宠爱在一身”时,也正是“三千压力在一身”啊。还有人会说,关于选材,我们已经反复指导甚至告诫学生,要避开大众化的材料,那为什么一遇到类似的作文题,学生写考试失利的还是很多呢?仅仅是因为生活积累不足吗?其实,是这样的题目触着了不少学生心头的痛,是应当引起我们警觉的。我们听之任之,他们也就麻木不仁了,所以,深情关注学生作文里的情感焦虑,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习作片段三:
我有一个梦想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读书是最好的游戏,于是,我就梦想着能读好多好多的书。每到我的生日或者过年过节,父母和亲戚们也喜欢给我送书,我的小书架上就有了好多中外名著。可是我读书总是时断时续,很少能坚持读完一本。小学四年级时,我订了份读书计划,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每天做完作业就没心思看书了。节假日又要学下棋和弹琴,没多少时间。到了初中,功课日益紧张,读书梦就更难实现了,所以,至今书架上还有不少书是全新的。安安静静无牵无挂地读书,仍是我的一个梦想。(摘自某七年级学生作文,内容有压缩)
这是一名优秀学生的习作。这样的学生在老师眼中是好学进取的,加之文从字顺,有时还生动优美,作文得分一般都不低。可在那漂亮的分数掩盖下,其实是学生意志的不坚定。这样的情况还大多表现在学生自我批评式的文字里。如:不能坚持己见而造成解题失误、不能按要求完成合作学习小组分派的任务、集体活动中因个人玩乐而忘却承担责任、为炫耀叛逆而无端拒绝师长正确的引导等等。我们总觉得拥有优异成绩的学生内心必然强大,再说他们在作文中不也反躬自省了吗?然而在作文中,为什么优秀的学生在意志品质上缺少自我认可?为什么反思之后还是类似的反思呢?可见,深切关注学生作文里反映出的意志薄弱问题,仍应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之一。
知、情、意构成人的心理根基,根基牢固才有可能茁壮成长。写作,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条自我抒发、调节和记录的途径,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从博客、QQ空间到微博,许多学生早已开始利用网络进行自由写作实践(这里有许多只供好友浏览,有些甚至仅为个人心情日记,全无交流、发表的目的),其中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许多学生因私人空间对语文老师是不上锁的(有些家长都没有这份特权),希望得到直接的指导。但面对学生开放的心灵,我们却止于写作技巧的点拨,离学生的“心”自然渐渐远了。我们不知不觉丢失了最好的写作教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