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巧妙运用多媒体,感受语文之美
【作者】 才旦卓玛
【机构】 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民族寄宿学校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一种美,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语文内在的美,运用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美
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这些教材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一、借助多媒体,领略人文景观美
在教学描述人文景观美的课文时,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能把美的色彩、美的形态、美的声音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从而更好地进入到美的领域。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中首先放映配有朗读的《桂林山水》的录像带,引导学生观察桂林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就像一块无瑕的裴翠;桂林的山奇峰罗列、怪石磷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然后利用投影片,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桂林的山有的像什么?为什么?发展学生的想象,在比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整体美。然后演示幻灯片,映出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画面,每出现一幅画画师口述前半句,生齐答后半句,并让学生在脑中联想画面,使学生在观察、朗读、想象中达到领悟美——一种广袤无边的自然美。比如,对《瀑布》一课中的“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衬”字进行教学时,如果让学生查词典自学,只会解释为“衬托”。这样的理解既不具体,也不生动。如果用投影映出瀑布的全貌,用一幅青白掩映、形象直观的“飞瀑图”作用于学生感官,学生就体会到一个“衬”字表现了碧绿的青山与洁白的瀑布相映成趣的美景;再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学生对“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提出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映出草原全景,从天空、草原、颜色、线条、远近等因素,引导学生看、思,品味词句的含义,从而体会到碧绿的草原辽阔无边,但一切都清晰可见的特点。
二、借助多媒体,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法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我们艺术作品中发现美的东西,不是直接用眼睛,而是通过用眼睛由想象力去发现。”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创设特定情景,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转化为视听形象,从而展开丰富的联想,更好地体会文中作得所要表达的、蕴含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瀑布》一课的教学,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软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地风吹过松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如烟、如雾、如尘”等句。在这一层的教学中,随着课文的朗读和屏幕上映出瀑流撞击山石跌落深潭的画面,淡化为巨浪撞击岸滩,强风摇曳,“切入”一条下飞溅的水花——如烟、如雾、如尘。又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教师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弄清“天堂”一词的含义。然后出示“鸟的天堂”的幻灯片,展示南国榕树的独特与壮观:叶叶相连,枝枝相接,水中有树,树垂于水;天空树上到处是鸟: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展翅翻飞,真是百鸟欢歌,趣味横生。学生置身于此,兴趣盎然,对课文的阅读大有急不可待之感。整个画面声画同步,学生如临其境,体会了课文的音韵美。
三、借助多媒体,体会社会美
苏霍姆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民,憎恶丑行。”这就是说,情感具有社会性,这类课文的教学,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美的价值,提高社会美的鉴赏能力。如教学《南京长江大桥》,首先按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南京长江的远、近景观图,正桥和公路桥的图,及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看到江上的情景,配合音乐制成软件,学生看到大屏幕上的美景,在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的建桥意义中,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从而领悟了课文中心——美是在劳动中创造的。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完全有必要先让学生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知识。因此在教学开始,让学生通过录像“浏览”一下威尼斯水城,从而激发学生求知全文的冲动,也使学生了解了异国他乡的地理风貌,起到了鉴赏社会美的作用。
四、借助多媒体,领会文章的艺术美
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以文字语言为工具,形象地表现了生活。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不同作者的作品,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带领学生深入地领会文章的艺术美,对于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接受艺术熏陶,具有深远的意义。如《初冬》一文的教学,首先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之后出示投影片体会“白茫茫”的雾景,操纵投影仪调整焦距,借助画面的变化,感受“模模糊糊”、“望不见、看不清”的意境,聚焦使画面逐渐“清晰”领略“雾散”的景象。这一层教学主要挖掘电教硬件的潜在功能,来表现“雾”从“浓”到“散”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感受动态美。最后,投映演示《雪后》,引导学生观察、欣赏雾后大自然的美景:红柿、绿树、落叶、田野、村庄。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深入地体会雾后的静态美。由于把投影、录音等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运用,学生通过看、听、读、想、说,很好地体会了课文的语感美、意境美、情感美。
可见“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电教媒体,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使学生真正进入“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美
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这些教材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一、借助多媒体,领略人文景观美
在教学描述人文景观美的课文时,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能把美的色彩、美的形态、美的声音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从而更好地进入到美的领域。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中首先放映配有朗读的《桂林山水》的录像带,引导学生观察桂林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就像一块无瑕的裴翠;桂林的山奇峰罗列、怪石磷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然后利用投影片,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桂林的山有的像什么?为什么?发展学生的想象,在比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整体美。然后演示幻灯片,映出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画面,每出现一幅画画师口述前半句,生齐答后半句,并让学生在脑中联想画面,使学生在观察、朗读、想象中达到领悟美——一种广袤无边的自然美。比如,对《瀑布》一课中的“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衬”字进行教学时,如果让学生查词典自学,只会解释为“衬托”。这样的理解既不具体,也不生动。如果用投影映出瀑布的全貌,用一幅青白掩映、形象直观的“飞瀑图”作用于学生感官,学生就体会到一个“衬”字表现了碧绿的青山与洁白的瀑布相映成趣的美景;再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学生对“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提出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映出草原全景,从天空、草原、颜色、线条、远近等因素,引导学生看、思,品味词句的含义,从而体会到碧绿的草原辽阔无边,但一切都清晰可见的特点。
二、借助多媒体,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法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我们艺术作品中发现美的东西,不是直接用眼睛,而是通过用眼睛由想象力去发现。”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创设特定情景,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转化为视听形象,从而展开丰富的联想,更好地体会文中作得所要表达的、蕴含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瀑布》一课的教学,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软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地风吹过松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如烟、如雾、如尘”等句。在这一层的教学中,随着课文的朗读和屏幕上映出瀑流撞击山石跌落深潭的画面,淡化为巨浪撞击岸滩,强风摇曳,“切入”一条下飞溅的水花——如烟、如雾、如尘。又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教师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弄清“天堂”一词的含义。然后出示“鸟的天堂”的幻灯片,展示南国榕树的独特与壮观:叶叶相连,枝枝相接,水中有树,树垂于水;天空树上到处是鸟: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展翅翻飞,真是百鸟欢歌,趣味横生。学生置身于此,兴趣盎然,对课文的阅读大有急不可待之感。整个画面声画同步,学生如临其境,体会了课文的音韵美。
三、借助多媒体,体会社会美
苏霍姆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民,憎恶丑行。”这就是说,情感具有社会性,这类课文的教学,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美的价值,提高社会美的鉴赏能力。如教学《南京长江大桥》,首先按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南京长江的远、近景观图,正桥和公路桥的图,及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看到江上的情景,配合音乐制成软件,学生看到大屏幕上的美景,在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的建桥意义中,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从而领悟了课文中心——美是在劳动中创造的。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完全有必要先让学生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知识。因此在教学开始,让学生通过录像“浏览”一下威尼斯水城,从而激发学生求知全文的冲动,也使学生了解了异国他乡的地理风貌,起到了鉴赏社会美的作用。
四、借助多媒体,领会文章的艺术美
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以文字语言为工具,形象地表现了生活。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不同作者的作品,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带领学生深入地领会文章的艺术美,对于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接受艺术熏陶,具有深远的意义。如《初冬》一文的教学,首先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之后出示投影片体会“白茫茫”的雾景,操纵投影仪调整焦距,借助画面的变化,感受“模模糊糊”、“望不见、看不清”的意境,聚焦使画面逐渐“清晰”领略“雾散”的景象。这一层教学主要挖掘电教硬件的潜在功能,来表现“雾”从“浓”到“散”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感受动态美。最后,投映演示《雪后》,引导学生观察、欣赏雾后大自然的美景:红柿、绿树、落叶、田野、村庄。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深入地体会雾后的静态美。由于把投影、录音等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运用,学生通过看、听、读、想、说,很好地体会了课文的语感美、意境美、情感美。
可见“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电教媒体,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使学生真正进入“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