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指导方法

【作者】 韩艳敏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张袁小学



【正文】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鉴赏和修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课外阅读在小学生的精神生活中也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是学校,都应该竭尽所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改善客观条件,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下面笔者简要谈几点粗浅体会和具体的指导方法: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丰富情感内涵。
  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说,课外阅读在小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从小的方面来说,课外阅读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核心的能力是“读和写”,而学生要想提高这两种能力,还是要靠增加课外阅读量来完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只是个例子;学生一个学期就学二、三十篇课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其意在引起我们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就是在和一位位文学大师对话。他们创作的名著,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成为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供我们一代一代分享下去。一些文学名著的最大特点,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内涵。因为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名著则更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二)课外阅读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写作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文学名著的阅读,坚持有序地阅读文学名著,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采斐然的好文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名著时,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会让印象更加深刻。发现好词好句抄写下来,时常读背一下。日积月累,会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也可以组成一个“阅读沙龙”,有什么经典阅读书目、遇到的问题、好的阅读方法、阅读感受都可以在一起讨论、交流,使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此外,还可以给诗歌配画,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容;做读书卡片,积少成多。写读后感,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阅读更有收获。
  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读书,才能让人宁静,这种静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宁静淡泊。如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感悟到平静从容、不卑不亢之气,感悟淳朴之气的弥足珍贵,于是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使人生过得更加有意义。
  (三)课外阅读可以修炼学生的道德,树立浩然正气。
  所谓“德”,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精神。修身,实际上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怎样做事,如何做人。对于这方面的修养,人非生而知之,而是赖于学习和生活磨砺才逐渐形成的。“修德忘名、读书深心”,读书使人明理明德、明荣知耻。读书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修炼道德、陶冶情操的过程。无论是明君贤臣,还是圣人先哲,无不倡导为人修身立德,正人先正己。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嗜书如命,直到临终前还在索书。“欲知大道,必知文史”,正因为他熟读文史,他才亲民爱民,他才成就大德,他才惊醒不当李自成。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控制主体。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养气,就得有广博的、精义的气,诸如浩然正气,淳朴之气,勃勃生气,慈仁和气,这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氧气。苏轼诗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西汉时的刘向也曾有一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精神旺盛的营养品,能滋补身心,又能医愚,经常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心中充实。小学生是人格形成,个人修养提高的最初和关键时期,多读书,好读书,不仅可以拓宽阅读面,而且可以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对学生心灵陶冶、个人修养提升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首先,我们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认识,改变教育的模式、内容和方法,改变只抓课堂教育,忽视课外阅读,只重视灌输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观念,把提高升学率转移到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
  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目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目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主要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提高语言文字的鉴赏和修养,提高语文素质,同时也为了陶冶情操,使自身在知识和思想上都获得益处。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去阅读那些思想性强、文学性强和可读性强的读物,用优秀的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然后确定是值得读,还是不值得读,是“全读”,还是“部分读”,是“精读”,还是“泛读”,是“顺读”,还是“跳读”等等。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做读书笔记或写读书心得。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如果能把读到的精华记录下来,有时间的话就拿出来看一看,消化吸收,对于增加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成绩都有很大的帮助。课外阅读之后还需要进行集体交流。可以定期开展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把学生摘抄的笔记或读书心得在全班交流。这种活动,即可以沟通学生之间的阅读联系,活跃读书气氛,也可以督促那些懒惰的学生多读多记,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此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文化的传承、体现和创新,教师的这种社会定位,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老师,一个善于读书的老师。如果自己不爱读书,何谈带动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书。众所周知,李镇西,一个颇为有成就的教师,当友人问及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可以说是爱书爱到骨头里。他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我们不妨看一看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我们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带动、指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促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它也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供很大的帮助。既然课外阅读有这么多的益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们要注重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方法,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促其养成阅读习惯,拓展知识面,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