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探微
【作者】 张 微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有效教学是评价和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面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学生和教材的变化,有效教学标准关键是一定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要服从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有效性;标准
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选择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基本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写出来的“教学目的”缺乏对学生的实际研究,杂而繁,备学生不够,教学过程多形式化。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和实践如火如荼,可以说是群雄逐鹿。做为一线的高中语文老师希望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更希望在平时的教学和交流中有一套科学地对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然而面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学生和教材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标准”呢?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倡“读——感——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品”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探究活动。
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师走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四十五分钟,应激点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课堂是乏味的,也是不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和记忆习惯的。每篇课文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力求详细恰当、各有轻重。如《荷塘月色》作为华文经典美文,内容含量很大。最开始我也是既讲作家作品、社会背景,又讲语言风格、情感线索、结构特点、经典修辞等等。后来我发现,这种全面分析作品的方法很拙劣,最后在学生的脑海里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几年再教这篇课文,我舍弃了旁的环节,把重点放在了指导诵读上:朗读、诵读、配乐读、背诵……通过反复读,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及作家的情感倾向等,并且还能将精致优美的语言熟记于心应用于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学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时间也节省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灵活有效组织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既需要课堂预设,更需要课堂生成。教师的课堂设计不是楼房设计图纸,只建一幢楼房,而是要调动全体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楼房,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场景和氛围,把握课堂的节奏和效率,同时也需要课堂的生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对课堂的设计往往是精心准备的线条勾勒,用框架式备课引领课堂大的走向,但同时又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创造空间,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是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敢于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如学习《陈情表》这课,本文是一篇非常好的语文德育渗透篇,“孝”是文章的思想核心,如何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就要深入到字里行间。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领会这个学习重点时不是只用“归纳”,而要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和“孝”有关的经历应该处处可现,可以鼓励学生讲诉亲历,结合实践,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而是通过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过程、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等活动,启发、引领学生向结论靠近,最后用精用精炼的语言或测试提升学习效果。其实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起新的问题,那将是最精彩的课堂,因为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三、有效推进教学过程
教师有很强的问题和矛盾制造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及时抓住课堂上不同意见和观点的表达,通过和学生的相互交谈与问答推动学习的进程,这里教师的经验和艺术能力是关键,所以平时多储备些“盐”是必要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而对文学的理解是要形象思维,是要一定的形象想象力。小说也好,诗歌也罢,得要引导学生用想象去填补作者所勾勒或暗示的空间,?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教师的激情是不可少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飘逸与豪迈,《与妻书》的崇高与豪情,《归园田居》的恬淡与清幽,老师都要随着课文、随着学生去组织。我们很难想象一节沉闷的语文课会有多大的收效,会有多少学生喜欢语文,如果没有几个学生有兴趣又谈何保障课堂的教学效率。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指出“为了保证有效的教学,贯彻激励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教学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有效推进教学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要有机结合,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和班级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向导。作为语文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语文教师能否把语文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两主”和谐及语文教学的启发性,建构起有活力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而快乐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页
[2]《精读指导举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
[3]《略谈学习国文》《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有效性;标准
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选择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基本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写出来的“教学目的”缺乏对学生的实际研究,杂而繁,备学生不够,教学过程多形式化。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和实践如火如荼,可以说是群雄逐鹿。做为一线的高中语文老师希望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更希望在平时的教学和交流中有一套科学地对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然而面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学生和教材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标准”呢?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堂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能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会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倡“读——感——品—探”的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读”即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不仅是理解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感”即是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构思(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品”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探”是对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及其构思与表达,要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并根据实际开展一些语言实践的探究活动。
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语文教师走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书目和课外阅读量。所以,那些单纯地认为只要讲完课文、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上驾驭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做到有读物、有时间、有场所、有指导,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四十五分钟,应激点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课堂是乏味的,也是不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和记忆习惯的。每篇课文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力求详细恰当、各有轻重。如《荷塘月色》作为华文经典美文,内容含量很大。最开始我也是既讲作家作品、社会背景,又讲语言风格、情感线索、结构特点、经典修辞等等。后来我发现,这种全面分析作品的方法很拙劣,最后在学生的脑海里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几年再教这篇课文,我舍弃了旁的环节,把重点放在了指导诵读上:朗读、诵读、配乐读、背诵……通过反复读,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及作家的情感倾向等,并且还能将精致优美的语言熟记于心应用于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学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时间也节省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灵活有效组织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既需要课堂预设,更需要课堂生成。教师的课堂设计不是楼房设计图纸,只建一幢楼房,而是要调动全体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楼房,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场景和氛围,把握课堂的节奏和效率,同时也需要课堂的生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对课堂的设计往往是精心准备的线条勾勒,用框架式备课引领课堂大的走向,但同时又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创造空间,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是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敢于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如学习《陈情表》这课,本文是一篇非常好的语文德育渗透篇,“孝”是文章的思想核心,如何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就要深入到字里行间。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领会这个学习重点时不是只用“归纳”,而要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和“孝”有关的经历应该处处可现,可以鼓励学生讲诉亲历,结合实践,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而是通过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过程、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等活动,启发、引领学生向结论靠近,最后用精用精炼的语言或测试提升学习效果。其实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起新的问题,那将是最精彩的课堂,因为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三、有效推进教学过程
教师有很强的问题和矛盾制造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及时抓住课堂上不同意见和观点的表达,通过和学生的相互交谈与问答推动学习的进程,这里教师的经验和艺术能力是关键,所以平时多储备些“盐”是必要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而对文学的理解是要形象思维,是要一定的形象想象力。小说也好,诗歌也罢,得要引导学生用想象去填补作者所勾勒或暗示的空间,?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教师的激情是不可少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飘逸与豪迈,《与妻书》的崇高与豪情,《归园田居》的恬淡与清幽,老师都要随着课文、随着学生去组织。我们很难想象一节沉闷的语文课会有多大的收效,会有多少学生喜欢语文,如果没有几个学生有兴趣又谈何保障课堂的教学效率。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指出“为了保证有效的教学,贯彻激励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教学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有效推进教学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要有机结合,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和班级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向导。作为语文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语文教师能否把语文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两主”和谐及语文教学的启发性,建构起有活力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而快乐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页
[2]《精读指导举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
[3]《略谈学习国文》《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