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重要性
【作者】 莫砚斌
【机构】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中心校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又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于质疑问难,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当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已为大多数人所重视。本文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逐步地转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个体需求,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可以看出,质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就谈一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作法。
一、积极引导敢于质疑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整节课呈现的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长期下来,学生养成了老师提什么问题,我就回答什么问题,很少有学生自己看到文章而产生疑问,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很好的得到锻炼,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热情鼓励善于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允许有幼稚的浅显的问题出现。对待任何问题,我们老师都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积极提问的热情。同时,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要谨慎处理,不可先鼓励一百遍而后毁于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二是对学生的问题不可置之不理,即使是课堂内解决不了,课外也给学生一个答复。面对学生提出的没有价值的问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加工,把问题变得有价值,也就是说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把提问的优先权让给学生。而不是想放又舍不得放,表面形式设计了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实际教学还是引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圈子里转。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浪费学习时间。
三、思中生疑疑中促思
课堂中随着环环深入,会有新问题不断出现,让学生要有目的的提出几个有自己认为价值的问题,在上课,大家共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一定要发挥好,把本节课重点问题提炼出来,重点解决。常此以往,虽然教师没有说谁提的问题好还是不好,但是同学们会在无形中知道在课堂时上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预习提问的过程实际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学生如果要提出问题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释疑才是最终的目的,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断发展。
四、目标明确多角度质疑
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我们常用的就是针对课题质疑,每当拿出一篇新的课文,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习惯性的问: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能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扎实有效不搞形式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和恒心。在每一次布置问题的同时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能流于形式,对于从课文内容出发寻找问题,一定要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行。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质疑,但又为了不压堂,只留给一点时间思考,有的甚至不读就让学生质疑,这样做实际上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只是少数优生有所领会,却达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这样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永远都不会取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扎实有效。
六、面向全体共同参与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师、学生、书本的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全作者,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这种主题应当是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优秀的学生。教学中既要关注学习好的同学,更要鼓励和帮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是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处理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观众。只有师生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中,同样也离不开正确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地要求学生,脱离实际的评价都无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处理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全程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要求养成的能力,习惯很多,这就要求合理地质疑与教学全程的关系,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等。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启新思维之门,学生的质疑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我匀务须精心呵护。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逐步地转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个体需求,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可以看出,质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就谈一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作法。
一、积极引导敢于质疑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整节课呈现的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长期下来,学生养成了老师提什么问题,我就回答什么问题,很少有学生自己看到文章而产生疑问,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很好的得到锻炼,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热情鼓励善于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允许有幼稚的浅显的问题出现。对待任何问题,我们老师都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积极提问的热情。同时,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要谨慎处理,不可先鼓励一百遍而后毁于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二是对学生的问题不可置之不理,即使是课堂内解决不了,课外也给学生一个答复。面对学生提出的没有价值的问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加工,把问题变得有价值,也就是说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把提问的优先权让给学生。而不是想放又舍不得放,表面形式设计了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实际教学还是引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圈子里转。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浪费学习时间。
三、思中生疑疑中促思
课堂中随着环环深入,会有新问题不断出现,让学生要有目的的提出几个有自己认为价值的问题,在上课,大家共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一定要发挥好,把本节课重点问题提炼出来,重点解决。常此以往,虽然教师没有说谁提的问题好还是不好,但是同学们会在无形中知道在课堂时上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预习提问的过程实际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学生如果要提出问题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释疑才是最终的目的,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断发展。
四、目标明确多角度质疑
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我们常用的就是针对课题质疑,每当拿出一篇新的课文,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习惯性的问: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能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扎实有效不搞形式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和恒心。在每一次布置问题的同时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能流于形式,对于从课文内容出发寻找问题,一定要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行。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质疑,但又为了不压堂,只留给一点时间思考,有的甚至不读就让学生质疑,这样做实际上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只是少数优生有所领会,却达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这样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永远都不会取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扎实有效。
六、面向全体共同参与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师、学生、书本的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全作者,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这种主题应当是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优秀的学生。教学中既要关注学习好的同学,更要鼓励和帮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是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处理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观众。只有师生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中,同样也离不开正确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地要求学生,脱离实际的评价都无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处理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全程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要求养成的能力,习惯很多,这就要求合理地质疑与教学全程的关系,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等。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启新思维之门,学生的质疑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我匀务须精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