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高中语文教学
【作者】 梅福焕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孕育中华民族的琼浆玉液,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阳光雨露。将传统节日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让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节日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 高中语文;节日渊源;传承美德;诗词灵魂
悠悠节日文化韵,荡荡民族精髓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传统节日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一、中华传统节日,精髓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中国特有的节日不仅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历史,而且她的背后还珍藏着说不尽的民间传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她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个传统节日故事,都是一次与历史的相遇。魅力无穷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民间冷暖,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吧!
春节。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最后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的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本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骚,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相传,射日英雄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嫦娥,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心术不正的逄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 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下。嫦娥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可是逄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着爱妻。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吉祥。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除了这些经典节日以外,还有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均有着神奇动人的传说,这里不再一一道来。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智慧、道德,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平台,是我们的“根”,重拾和复兴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构建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引导,力求科学、健康、益智、育人。
二、领悟节日精髓,塑造学生灵魂
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学习、传承、弘扬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我们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有中华文化的融合凝聚,传统节日才有厚重的文化感与深沉的历史感。而经过千年以上的发展演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业化进程的加剧、西方节日的冲击等,传统节日渐渐变成了“吃”节、商家打折节,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对节日的内涵了解得越来越少,只知节日名称,不知节日的历史渊源,不了解蕴含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刻意义的传统节日变成了一种形式,一个旅游的契机,一个休息的假日,令人扼腕。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抓好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
重视传统节日,重拾学生文明信仰。传统节日大都强调家庭伦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极大的文明正能量,对于我们传承优秀传统道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春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团圆,学会祈福;以端午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以中秋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爱家人、重团圆;以重阳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尊老敬老;以清明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传承先辈先烈高尚精神、砥砺奋进……传统节日就是一本本鲜活的教材,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构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信仰。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瑰宝。学生理解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点燃智慧与情感的“火炬”,而且能有效拓展学生视野,为写作积累广泛的素材。
三、欣赏诗词意境,丰富人生情怀
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多如繁星的诗人词家、浩如烟海的诗歌词作。在厚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诗歌占据了最辉煌、最灿烂的一页,在千古流传的古代文学经典中,诗歌是最为夺目的明珠。可以说,诗歌里凝聚了历代勤劳聪慧、感情丰富的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的劳动、他们的斗争、他们的感触。当然,“诗言志”、“诗咏情”,诗歌里表露着诗人们高尚的爱国情操,飞扬着他们的凌云壮志,记载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感事、咏物、讽喻,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诗歌,具有征服人心的无穷魅力。
传统节日与中国古典诗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蕴涵传统节日的诗词数不胜数,她们争奇斗艳,繁花似锦。如:
立春:岁尽未消残腊雪,堂高留宿远山云。
除夕: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春节:处处楼台多侠客,家家船舫待春游。
元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端午: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七夕: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中秋: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重阳: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是师生共同学习的精神财富。犹如端午儿歌:“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节日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她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学好古诗词对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现和挖掘新的教学方法,增加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注意课外延伸,使学生不仅学会朗读和背诵,更要学会鉴赏和体会,领悟古诗词的内涵,提高思辩能力,做到学有所获。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社会基础广泛深厚。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众多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传统节日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之魂。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确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节日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4(3);
[2]廖海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文化刍议[J].课外语文(下),2016(10);
[3]念云江.论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1);
[4]褚锦娟.如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古诗教学[J].关爱明天,2017(09)。
【关键词】 高中语文;节日渊源;传承美德;诗词灵魂
悠悠节日文化韵,荡荡民族精髓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传统节日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一、中华传统节日,精髓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中国特有的节日不仅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历史,而且她的背后还珍藏着说不尽的民间传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她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个传统节日故事,都是一次与历史的相遇。魅力无穷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民间冷暖,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吧!
春节。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最后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的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本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骚,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相传,射日英雄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嫦娥,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心术不正的逄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 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下。嫦娥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可是逄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着爱妻。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吉祥。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除了这些经典节日以外,还有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均有着神奇动人的传说,这里不再一一道来。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智慧、道德,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平台,是我们的“根”,重拾和复兴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构建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引导,力求科学、健康、益智、育人。
二、领悟节日精髓,塑造学生灵魂
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学习、传承、弘扬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我们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有中华文化的融合凝聚,传统节日才有厚重的文化感与深沉的历史感。而经过千年以上的发展演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业化进程的加剧、西方节日的冲击等,传统节日渐渐变成了“吃”节、商家打折节,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对节日的内涵了解得越来越少,只知节日名称,不知节日的历史渊源,不了解蕴含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刻意义的传统节日变成了一种形式,一个旅游的契机,一个休息的假日,令人扼腕。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抓好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
重视传统节日,重拾学生文明信仰。传统节日大都强调家庭伦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极大的文明正能量,对于我们传承优秀传统道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春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团圆,学会祈福;以端午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以中秋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爱家人、重团圆;以重阳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尊老敬老;以清明节为契机,可以教育学生传承先辈先烈高尚精神、砥砺奋进……传统节日就是一本本鲜活的教材,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构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信仰。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瑰宝。学生理解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点燃智慧与情感的“火炬”,而且能有效拓展学生视野,为写作积累广泛的素材。
三、欣赏诗词意境,丰富人生情怀
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多如繁星的诗人词家、浩如烟海的诗歌词作。在厚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诗歌占据了最辉煌、最灿烂的一页,在千古流传的古代文学经典中,诗歌是最为夺目的明珠。可以说,诗歌里凝聚了历代勤劳聪慧、感情丰富的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的劳动、他们的斗争、他们的感触。当然,“诗言志”、“诗咏情”,诗歌里表露着诗人们高尚的爱国情操,飞扬着他们的凌云壮志,记载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感事、咏物、讽喻,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诗歌,具有征服人心的无穷魅力。
传统节日与中国古典诗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蕴涵传统节日的诗词数不胜数,她们争奇斗艳,繁花似锦。如:
立春:岁尽未消残腊雪,堂高留宿远山云。
除夕: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春节:处处楼台多侠客,家家船舫待春游。
元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端午: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七夕: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中秋: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重阳: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是师生共同学习的精神财富。犹如端午儿歌:“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节日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她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学好古诗词对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现和挖掘新的教学方法,增加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注意课外延伸,使学生不仅学会朗读和背诵,更要学会鉴赏和体会,领悟古诗词的内涵,提高思辩能力,做到学有所获。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社会基础广泛深厚。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众多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传统节日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之魂。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确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节日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4(3);
[2]廖海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文化刍议[J].课外语文(下),2016(10);
[3]念云江.论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1);
[4]褚锦娟.如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古诗教学[J].关爱明天,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