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 陈春霞
【机构】 四川省宁南县葫芦口镇中心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它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教学始终都应该注意抓好“双基”,包括在课程改革的各项实践活动中。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如何使教与学达到轻松而扎实的境界呢?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主动性;开发课堂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如何使教与学达到轻松而扎实的境界呢?我渐渐地明白了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用教材教学生,而是学生拿着教材走向老师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于是,在课堂上我注重以学论教,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的兴趣、思维、质疑、发现等,细心呵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做到学学生想“学”,感学生所“悟”,解学生所“惑”,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活力的真实反映,给学生一个愉悦、轻松的课堂。因此现代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一种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氛围,达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语文课堂改革的新思路。在课堂改革的道路上,我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要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老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草原?一文,我先播放录像:辽阔的草原一碧千里,远远望云,就像茫茫的草的海洋,风一吹,绿草就像碧绿的海水一样,一起一伏,向天边涌去……仿佛就流进了天边的云层里。通过播放,使儿童眼前浮现出一幅辽阔、柔美的草原图画,感受风吹草原的辽阔、柔美。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领略草原的勃勃生机。
又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问:你们谁认识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同学们纷纷回答: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壁虎吃蚊子……接下来老师以动画形式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问学生: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样了?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了?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发挥出来了。
二、读思结合,让学生增强其感悟
语言文字的训练既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又要与思维能力训练相统一。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语文教学,阅读要重“情”又要会“思”。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我在教《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离开村庄那部份内容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嘎羧内心丰富的情感。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泣不成声?为什么嘎羧的腿上会绑着黑布?为什么嘎羧会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又一圈?当学生思索了这么多的为什么之后,也就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的那种深厚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这样的潜心会文,读思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积累,与此同时,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相应得到了提高。
三、开放课堂,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课断思不断,语停而意不停,让学生留下想象、回味、思索的余地,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必思维能力。
如?风筝?一文的结尾就是开放型的。文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续写文章的结尾就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就让同学们先想象一下,“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发生什么事情,最后找到“我们”的“幸福鸟”了吗?然后进行续写。有的同学写道“我们”飞快地跑到房子跟前,分头寻找,可找遍了房子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不见“幸福鸟”的影子。天黑了,我们只好回家。在梦里,我们梦见“幸福鸟”飞回来了,在天空中那么美,仿佛还在对我们微笑。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们飞快地向房子跑去,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找到了“幸福鸟”,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的想象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多元探读,激活学生的思维
“品读”之“品”字有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课堂上,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句话是对嘎羧的最后一次形象描写,短短一句话,却让这个英雄的形象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嘎羧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这句话,我就采用了设置情景的方式来进行多元解读:嘎羧终于和怀念了二十六年的战友并肩躺在了一起,你会怎么读?嘎羧这头有着出生入死经历,有着辉煌过去的战象,没有到百象冢,而是无怨无悔地躺在了战友们葬身的地方,该怎么读?有谁能这么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就这样静静地躺在了那里,你又会怎么读?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在这样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获取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终身受益,这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主动性;开发课堂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如何使教与学达到轻松而扎实的境界呢?我渐渐地明白了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用教材教学生,而是学生拿着教材走向老师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于是,在课堂上我注重以学论教,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的兴趣、思维、质疑、发现等,细心呵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做到学学生想“学”,感学生所“悟”,解学生所“惑”,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活力的真实反映,给学生一个愉悦、轻松的课堂。因此现代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一种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氛围,达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语文课堂改革的新思路。在课堂改革的道路上,我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要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老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草原?一文,我先播放录像:辽阔的草原一碧千里,远远望云,就像茫茫的草的海洋,风一吹,绿草就像碧绿的海水一样,一起一伏,向天边涌去……仿佛就流进了天边的云层里。通过播放,使儿童眼前浮现出一幅辽阔、柔美的草原图画,感受风吹草原的辽阔、柔美。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领略草原的勃勃生机。
又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问:你们谁认识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同学们纷纷回答: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壁虎吃蚊子……接下来老师以动画形式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问学生: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样了?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了?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发挥出来了。
二、读思结合,让学生增强其感悟
语言文字的训练既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又要与思维能力训练相统一。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语文教学,阅读要重“情”又要会“思”。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我在教《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离开村庄那部份内容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嘎羧内心丰富的情感。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泣不成声?为什么嘎羧的腿上会绑着黑布?为什么嘎羧会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又一圈?当学生思索了这么多的为什么之后,也就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的那种深厚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这样的潜心会文,读思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积累,与此同时,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相应得到了提高。
三、开放课堂,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课断思不断,语停而意不停,让学生留下想象、回味、思索的余地,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必思维能力。
如?风筝?一文的结尾就是开放型的。文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续写文章的结尾就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就让同学们先想象一下,“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发生什么事情,最后找到“我们”的“幸福鸟”了吗?然后进行续写。有的同学写道“我们”飞快地跑到房子跟前,分头寻找,可找遍了房子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不见“幸福鸟”的影子。天黑了,我们只好回家。在梦里,我们梦见“幸福鸟”飞回来了,在天空中那么美,仿佛还在对我们微笑。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们飞快地向房子跑去,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找到了“幸福鸟”,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的想象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多元探读,激活学生的思维
“品读”之“品”字有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课堂上,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句话是对嘎羧的最后一次形象描写,短短一句话,却让这个英雄的形象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嘎羧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这句话,我就采用了设置情景的方式来进行多元解读:嘎羧终于和怀念了二十六年的战友并肩躺在了一起,你会怎么读?嘎羧这头有着出生入死经历,有着辉煌过去的战象,没有到百象冢,而是无怨无悔地躺在了战友们葬身的地方,该怎么读?有谁能这么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就这样静静地躺在了那里,你又会怎么读?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在这样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获取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终身受益,这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