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班主任工作中隐性德育的作用
【作者】 肖 红
【机构】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教育的重视也不断提升,并且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等同重要,由此班主任对学生德育教育就十分的重视。班主任的德育教育通常由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两种形式,其中显性教育被人们广泛的运用,但是单一的运用显性教育不能够达到教育最好效果,所以要求班主任在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时,能够正确认识到隐性教育的优点,注重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下文主要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对隐性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及探究。
【关键词】 隐性;德育教育;高中班主任;工作;有效性
我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是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一是显性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学习期间开展各种以德育为主的各项活动,促使学生道德的提升;而另一种隐性教育主要是指在无计划无意识的情况之下,间接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方式的教育能够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对道德进行理解,这样不会让学生感觉生硬,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大多数的学校都倾向于显性教育,但是据调查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达到良好品德、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由此可以说明,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及时进行隐性的教育,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引领者,所以要明确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1.隐性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作用
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主要是指班主任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将德育知识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活动当中能切身体会并了解到各种德育知识,从而在不知不觉当中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而在整个活动当中,存在着众多影响教育工作的隐性因素,比如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情感因素或是其期望等,都会对进行德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人格及素质的培养。而隐性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作用也体现在这些方面。
(1)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一个人独有的内在行为倾向,其中包括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孔子曾说过:“师者,人之表率者也。”班主任是学生的表率、领导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班主任的人格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因素。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培养自身的人格,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就像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由此可以看出,班主任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比如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其桃李满天下,而他的学生之所以能踏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大部分是受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高尚人格的影响。由此可见,班主任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其他人员所不能代替的。
(2)班主任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在看待客观事物时,依照自己的需求而对其所产生的态度及心理体验。在进行德育工作时,班主任所传授的文化知识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的显性教育因素,然而班主任对于这些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则是影响学生的隐性教育因素。班主任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及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进去,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通过外在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情感而将其深入学生内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及道德品质。比如说在讲述抗日英雄的故事时,要注意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反面人物的憎恨,让学生了解什么叫爱憎分明。但要注意控制情绪的发挥,以真正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夏丐尊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空虚。”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让教育拥有实体的基础,而班主任的情,即情与爱,则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
2.以教育期望展现隐性德育
教育目的是对整个学生群体而言的,是国家规定应该完成的一项教育目标,是国家人才准则的体现。教育目的非常具体且明确,如学生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群体。相反,教育期望则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教师以班级各个学生为对象进行目标价值的设计。教育期望为一定的心理期望,是教师根据自我的主观预测,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隐性德育比显性德育发挥的作用更加深刻,所谓的潜移默化就发生在隐性德育当中。隐性德育带有相互认同、情感共鸣的特点,不强制学生一定遵守,但长此以往按照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自动接受,并最终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以语文教师批改作业,当时批改的是一位常写错别字的学生的作文,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的书写“错别字过多请自行修改”的红字批复,而是耐心地把学生所犯的书写错误、语病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并长期坚持。这位学生回忆当时情形发自肺腑的说:“第一次我发现老师的批改心想既然改了,自己就不用再去对照,就没有去管它。”可是每次上交都发现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批改,他深感惭愧,从此以后认真对待学习,对待书写。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错别字。现在他回忆起老师的举动,对老师的责任感与无私奉献深感敬佩,记忆犹新,并时刻提醒自己要以此心态对待每一件事情。
结束语: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影响非常大,学生时期的孩子们对老师的反复说教、严厉苛责以及威吓的方式非常的厌倦,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隐性教育的方式,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品德的培养,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对隐性教育进行适当的利用,发挥隐性教育的最大作用,推动学生的良好发展,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中隐性德育研究[D]. 郝大伟.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在高中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渗透隐性德育思想的启示[D]. 周琦.延边大学 2010
[3]河南省中高中隐性德育课程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天娇.信阳师范学院 2014
[4]隐性德育视角下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邓向群.南华大学 2013
【关键词】 隐性;德育教育;高中班主任;工作;有效性
我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是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一是显性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学习期间开展各种以德育为主的各项活动,促使学生道德的提升;而另一种隐性教育主要是指在无计划无意识的情况之下,间接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方式的教育能够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对道德进行理解,这样不会让学生感觉生硬,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大多数的学校都倾向于显性教育,但是据调查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达到良好品德、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由此可以说明,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及时进行隐性的教育,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引领者,所以要明确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1.隐性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作用
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主要是指班主任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将德育知识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活动当中能切身体会并了解到各种德育知识,从而在不知不觉当中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而在整个活动当中,存在着众多影响教育工作的隐性因素,比如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情感因素或是其期望等,都会对进行德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人格及素质的培养。而隐性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作用也体现在这些方面。
(1)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一个人独有的内在行为倾向,其中包括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孔子曾说过:“师者,人之表率者也。”班主任是学生的表率、领导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班主任的人格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因素。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培养自身的人格,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就像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由此可以看出,班主任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比如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其桃李满天下,而他的学生之所以能踏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大部分是受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高尚人格的影响。由此可见,班主任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其他人员所不能代替的。
(2)班主任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在看待客观事物时,依照自己的需求而对其所产生的态度及心理体验。在进行德育工作时,班主任所传授的文化知识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的显性教育因素,然而班主任对于这些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则是影响学生的隐性教育因素。班主任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及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进去,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通过外在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情感而将其深入学生内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及道德品质。比如说在讲述抗日英雄的故事时,要注意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反面人物的憎恨,让学生了解什么叫爱憎分明。但要注意控制情绪的发挥,以真正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夏丐尊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空虚。”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让教育拥有实体的基础,而班主任的情,即情与爱,则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
2.以教育期望展现隐性德育
教育目的是对整个学生群体而言的,是国家规定应该完成的一项教育目标,是国家人才准则的体现。教育目的非常具体且明确,如学生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群体。相反,教育期望则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教师以班级各个学生为对象进行目标价值的设计。教育期望为一定的心理期望,是教师根据自我的主观预测,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隐性德育比显性德育发挥的作用更加深刻,所谓的潜移默化就发生在隐性德育当中。隐性德育带有相互认同、情感共鸣的特点,不强制学生一定遵守,但长此以往按照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自动接受,并最终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以语文教师批改作业,当时批改的是一位常写错别字的学生的作文,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的书写“错别字过多请自行修改”的红字批复,而是耐心地把学生所犯的书写错误、语病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并长期坚持。这位学生回忆当时情形发自肺腑的说:“第一次我发现老师的批改心想既然改了,自己就不用再去对照,就没有去管它。”可是每次上交都发现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批改,他深感惭愧,从此以后认真对待学习,对待书写。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错别字。现在他回忆起老师的举动,对老师的责任感与无私奉献深感敬佩,记忆犹新,并时刻提醒自己要以此心态对待每一件事情。
结束语: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影响非常大,学生时期的孩子们对老师的反复说教、严厉苛责以及威吓的方式非常的厌倦,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隐性教育的方式,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品德的培养,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对隐性教育进行适当的利用,发挥隐性教育的最大作用,推动学生的良好发展,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中隐性德育研究[D]. 郝大伟.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在高中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渗透隐性德育思想的启示[D]. 周琦.延边大学 2010
[3]河南省中高中隐性德育课程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天娇.信阳师范学院 2014
[4]隐性德育视角下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邓向群.南华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