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主体课堂在听力教学中的研究
【作者】 杨玉芬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正文】 一、传统的听力教学概述
听力理解在促进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但是在中国,中学课堂的英语听力教学开始于听力成为高考必考的题型之后。听力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得到重视,但目前听力教学的方法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听力教学的不足已成为中学生听力滞后的直接原因。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听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上下文不断预测所要听到的内容、并不断地对自己的预测作出肯定或否定。这种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指导现今英语听力教学的指导性理论。可学生存在的听力障碍有语音、语速、词汇及文化背景等障碍,而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力策略指导,教师注重的是听力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听力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听力课上,教师多机械式授课,学生先看材料做预测,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然后理解判断整合或者选择答案,最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比对。学生因此对更好地学习听力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便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创设较为真实、自然的英语语言运用情境,刺激学习者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多媒体技术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硬件环境的改变上,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没有随设备的现代化而得到大的改善。特别是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仅仅把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演示的工具、替代老师教学的机器,而缺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缺少将英语听力教学的内容、方法、资源环境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致使多媒体手段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不仅造成设备的浪费,更严重地制约了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二、 传统的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广大师生对传统的听力教学的普遍感受是费时,低效。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有(一)教学设计单调,教法单一,气氛沉闷。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很多教师的听力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认为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多做高考模拟试题就可以达到。于是大部分的听力课都会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模式:放录音—做练习—对答案,教学活动的设计基本上以选择题为主。这种单调而又机械的听力课如同走过场,与其说是在进行听力教学,不如说是在进行听力测试。这只能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课堂的学习氛围自然是沉闷,毫无生气。(二)听力材料选择范围狭窄。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听力材料一般来源于教材或一些与教材配套的资料,或是现成的配套听力练习套卷及各种高考听力模拟题和真题。有些材料偏重书面语,口语化不强,难度较大,学生基本上无法完成听力任务。(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主动性。长期以来,学生在听力课上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两个动作——听和做,师生、生生、生本缺少交流与互动。学生总是在被动地参与教学,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对听力课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会觉得听力课无关紧要,可上可不上,更谈不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四)忽视对学生听力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忙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根本没对学生进行听力学习策略的有效指导。教学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久而久之,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自信等逐渐失去,消极情感因素如焦虑、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动机和兴趣、怕困难等不断增加。
三、 主题课堂模式下的听力教学
主体课堂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它侧重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它以教师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在思想观念上重视“两个结合”。
首先,在听力材料的选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切不可因为顾及高考的压力而一味让学生做高考模拟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热情才有动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收集听力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从兴趣出发,学生会收集到包括英文歌曲、名人演讲、金典英文电影对白等各种材料。一堂听力课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准备材料的学生先介绍一首英文歌的背景,学生听歌并试着写下歌词,肯定有困难,教师要鼓励,让学生小组内探讨所听到的歌词,再放歌曲录音并显示歌词字幕,让学生比对发现问题,学生学唱歌曲发现并体会英语连读,教师这时帮助简要总结连读情况,学生再学唱并体会连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了解了听力中要注意的语音、语速、连读等问题,兴趣和自信得以提升。这时再播放几段英文对白配上理解性的习题,学生就能轻松完成。
其次,听和说要结合。如果听力课学生只一味用耳朵去听,会感觉单一乏味,最重要的是不能对语音、语速、语调有感性的认识,听力能力最终不会大幅度的提高。当学生有意识地去模仿所听到的材料,比对自己的发音和录音才能产生语言感性的认识。以以下的教学案例为例,学案节选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演讲稿的一部分,将一部分简单的单词或短语空出打印并发给学生:
学生听两遍录音填写出空上的单词或短语,先小组探讨然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正确答案并理解全文。然后学生模仿录音进行演讲。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语音、语调不自然、不正确之处加以指正。这样学生在充满刺激、挑战但又很开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听和说对英语语言产生全面感性认识。最后教师再播放一段影片《简爱》的视频和录音,让学生先听整理对白台词,然后尝试为视屏配音。
再次,听力能力是对语音的快速反应和敏感扑捉,需经常不断地训练。教师可利用网络海量资料和多媒体教学器材,组织学生每日课外短时听力训练。比如每日一歌,每日新闻,天气预报等,当然也可穿插高考听力训练。
听力理解在促进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但是在中国,中学课堂的英语听力教学开始于听力成为高考必考的题型之后。听力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得到重视,但目前听力教学的方法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听力教学的不足已成为中学生听力滞后的直接原因。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听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上下文不断预测所要听到的内容、并不断地对自己的预测作出肯定或否定。这种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指导现今英语听力教学的指导性理论。可学生存在的听力障碍有语音、语速、词汇及文化背景等障碍,而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力策略指导,教师注重的是听力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听力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听力课上,教师多机械式授课,学生先看材料做预测,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然后理解判断整合或者选择答案,最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比对。学生因此对更好地学习听力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便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创设较为真实、自然的英语语言运用情境,刺激学习者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多媒体技术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硬件环境的改变上,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没有随设备的现代化而得到大的改善。特别是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仅仅把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演示的工具、替代老师教学的机器,而缺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缺少将英语听力教学的内容、方法、资源环境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致使多媒体手段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不仅造成设备的浪费,更严重地制约了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二、 传统的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广大师生对传统的听力教学的普遍感受是费时,低效。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有(一)教学设计单调,教法单一,气氛沉闷。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很多教师的听力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认为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多做高考模拟试题就可以达到。于是大部分的听力课都会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模式:放录音—做练习—对答案,教学活动的设计基本上以选择题为主。这种单调而又机械的听力课如同走过场,与其说是在进行听力教学,不如说是在进行听力测试。这只能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课堂的学习氛围自然是沉闷,毫无生气。(二)听力材料选择范围狭窄。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听力材料一般来源于教材或一些与教材配套的资料,或是现成的配套听力练习套卷及各种高考听力模拟题和真题。有些材料偏重书面语,口语化不强,难度较大,学生基本上无法完成听力任务。(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主动性。长期以来,学生在听力课上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两个动作——听和做,师生、生生、生本缺少交流与互动。学生总是在被动地参与教学,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对听力课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会觉得听力课无关紧要,可上可不上,更谈不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四)忽视对学生听力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忙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根本没对学生进行听力学习策略的有效指导。教学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久而久之,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自信等逐渐失去,消极情感因素如焦虑、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动机和兴趣、怕困难等不断增加。
三、 主题课堂模式下的听力教学
主体课堂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它侧重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它以教师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在思想观念上重视“两个结合”。
首先,在听力材料的选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切不可因为顾及高考的压力而一味让学生做高考模拟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热情才有动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收集听力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从兴趣出发,学生会收集到包括英文歌曲、名人演讲、金典英文电影对白等各种材料。一堂听力课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准备材料的学生先介绍一首英文歌的背景,学生听歌并试着写下歌词,肯定有困难,教师要鼓励,让学生小组内探讨所听到的歌词,再放歌曲录音并显示歌词字幕,让学生比对发现问题,学生学唱歌曲发现并体会英语连读,教师这时帮助简要总结连读情况,学生再学唱并体会连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了解了听力中要注意的语音、语速、连读等问题,兴趣和自信得以提升。这时再播放几段英文对白配上理解性的习题,学生就能轻松完成。
其次,听和说要结合。如果听力课学生只一味用耳朵去听,会感觉单一乏味,最重要的是不能对语音、语速、语调有感性的认识,听力能力最终不会大幅度的提高。当学生有意识地去模仿所听到的材料,比对自己的发音和录音才能产生语言感性的认识。以以下的教学案例为例,学案节选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演讲稿的一部分,将一部分简单的单词或短语空出打印并发给学生:
学生听两遍录音填写出空上的单词或短语,先小组探讨然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正确答案并理解全文。然后学生模仿录音进行演讲。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语音、语调不自然、不正确之处加以指正。这样学生在充满刺激、挑战但又很开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听和说对英语语言产生全面感性认识。最后教师再播放一段影片《简爱》的视频和录音,让学生先听整理对白台词,然后尝试为视屏配音。
再次,听力能力是对语音的快速反应和敏感扑捉,需经常不断地训练。教师可利用网络海量资料和多媒体教学器材,组织学生每日课外短时听力训练。比如每日一歌,每日新闻,天气预报等,当然也可穿插高考听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