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曹 航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21小学
【正文】 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前景。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育资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探讨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本文就谈谈自己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能变抽象为直观;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未曾感知和不易感知的事物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思考。
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的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文中的恐龙距我们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在学课文之前,对恐龙的了解仅限于有关恐龙的动画片。于是,笔者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有关恐龙图片和文字资料。让灭绝了亿万年的恐龙从网络中向我们走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充实了课文学习,更唤起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小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的有限,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有大量他们感兴趣的疑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去解惑。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眉头紧锁到豁然开朗,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这才是真正完整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合作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网络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交流,还有文字交流。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结合课堂所学的课文内容和网络阅读,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而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心理顾忌,最能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最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参与的兴趣。这不仅从一个侧面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和表达心态,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如教学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笔者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老舍先生写了哪些天的事情?这些时间里有什么风俗习惯?然后同桌合作在moodle教学平台教师提供的表格中完成,大家跟帖交流、评价、修改、完善。通过跟帖、回帖,学生接受的帮助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同伴,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互教”和讨论,更会加深、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资源把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随文练笔,树立习作信心,提高习作能力。
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一直是难点,学生也普遍对作文(包括练笔)感到畏惧。并且传统的作文批改和讲评既耗时又耗力,效果还不佳,学生也只看分数,没有认识到批改的意义。而网络的交互性功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为作文教学注入活力,开辟新天地。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后,让学生在moodle教学平台进行随文练笔,代巴西菲格雷特总统写演讲稿,一时间机房里只有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学生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钟时间里,大都写出观点鲜明、较为通顺流畅的演讲稿,好多学生还给同学回帖提出修改意见呢!学习《开国大典》时,让学生在moodle练习写跳绳比赛、运动会等场面描写的片段。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笔者在这几学年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白杨》后,引导学生在网上拓展阅读《松树的风格》、《荔枝蜜》,进一步巩固学到的借物喻人的写法;在学《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指导学生在网上阅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了解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学朱自清的《匆匆》后,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有泛读,有精读,精读内容有整篇的,也有片段的。读后有仿写,有背诵,有想象绘画,有赏析等。两个月的朱自清散文专题阅读后,召开“走近朱自清”专题回报会,学生们在专题回报会上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学生们在阅读中既积累“像牛毛,像花针……”好词好句,又领略了清华园里美丽的荷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风光,还感受到了父子情深的亲情。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能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更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价值,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并接受教育。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能变抽象为直观;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未曾感知和不易感知的事物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思考。
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的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文中的恐龙距我们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在学课文之前,对恐龙的了解仅限于有关恐龙的动画片。于是,笔者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有关恐龙图片和文字资料。让灭绝了亿万年的恐龙从网络中向我们走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充实了课文学习,更唤起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小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的有限,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有大量他们感兴趣的疑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去解惑。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眉头紧锁到豁然开朗,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这才是真正完整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合作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网络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交流,还有文字交流。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结合课堂所学的课文内容和网络阅读,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而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心理顾忌,最能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最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参与的兴趣。这不仅从一个侧面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和表达心态,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如教学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笔者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老舍先生写了哪些天的事情?这些时间里有什么风俗习惯?然后同桌合作在moodle教学平台教师提供的表格中完成,大家跟帖交流、评价、修改、完善。通过跟帖、回帖,学生接受的帮助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同伴,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互教”和讨论,更会加深、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资源把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随文练笔,树立习作信心,提高习作能力。
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一直是难点,学生也普遍对作文(包括练笔)感到畏惧。并且传统的作文批改和讲评既耗时又耗力,效果还不佳,学生也只看分数,没有认识到批改的意义。而网络的交互性功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为作文教学注入活力,开辟新天地。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后,让学生在moodle教学平台进行随文练笔,代巴西菲格雷特总统写演讲稿,一时间机房里只有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学生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钟时间里,大都写出观点鲜明、较为通顺流畅的演讲稿,好多学生还给同学回帖提出修改意见呢!学习《开国大典》时,让学生在moodle练习写跳绳比赛、运动会等场面描写的片段。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笔者在这几学年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白杨》后,引导学生在网上拓展阅读《松树的风格》、《荔枝蜜》,进一步巩固学到的借物喻人的写法;在学《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指导学生在网上阅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了解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学朱自清的《匆匆》后,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有泛读,有精读,精读内容有整篇的,也有片段的。读后有仿写,有背诵,有想象绘画,有赏析等。两个月的朱自清散文专题阅读后,召开“走近朱自清”专题回报会,学生们在专题回报会上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学生们在阅读中既积累“像牛毛,像花针……”好词好句,又领略了清华园里美丽的荷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风光,还感受到了父子情深的亲情。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能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更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价值,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并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