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 刘东梅
【机构】 广西容县灵山镇守善小学
【正文】 【摘 要】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就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始终以需要为基础,它来源于生活又体现在生命真爱的人生教材中;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能让孩子在集中学习精力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学习、生活的质量和效果。足以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教师应不断通过自己教学技能的磨砺、学识水平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等手段去实实在在激发、培育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兴趣潜质,真正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上好信息技术课,利用网络、兴趣小组等,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校正在更新现有的机房设备,逐步实现了班班通、网络教室等。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就要让这些设备做出应有的贡献,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通过对学生简单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1)近年来,我们研究探索了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的“全程式信息教学模式”。其课堂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课前,提供信息源(教材、情景、教具、学具等),让学生开始检索和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信息,自学探究,在动手操作和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辨别、选择信息,提高学生独立处理新信息、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课后,创造信息再运用。
(2)研究探索语文活动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借助于班、晨会时间,通过安排专门的信息活动课,帮助儿童掌握初步的信息收集方法,包括怎样看报,怎样听广播,如何使用工具书,怎样走进图书馆,怎样制作卡片,怎样收集专题信息等;指导制作《信息小报》;举行信息交流、竞赛活动;在大单元主题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3.把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要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还是体育、美术等其他学科,教师都要常常运用电脑,使用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尤其重要的是,各科教师应该普遍重视提高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学生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为学生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进行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道德是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看,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重视的是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的培养是相对薄弱的。故意损坏微机室设备,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的事时有发生,逃课到校外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或玩暴力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要加强平时的教育,通过严格执行上机、上网等规则,让学生认识到故意损坏公共财物、乱删、乱改件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在网上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发表损坏社会和别人名誉的言论等行为都是不文明或不道德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而是我们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些看来不相关的方方面面逐步培养起来的。
5.加强计算机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德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鉴于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要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和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6.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和引导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以学校应该不间断地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了教学观念,培养和强化了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了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要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客观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课上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大家的赞扬、教师及时的肯定都会使学生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要不间断地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这样才会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学生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总而言之,每个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未来社会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公民生存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内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快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就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始终以需要为基础,它来源于生活又体现在生命真爱的人生教材中;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能让孩子在集中学习精力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学习、生活的质量和效果。足以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教师应不断通过自己教学技能的磨砺、学识水平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等手段去实实在在激发、培育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兴趣潜质,真正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上好信息技术课,利用网络、兴趣小组等,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校正在更新现有的机房设备,逐步实现了班班通、网络教室等。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就要让这些设备做出应有的贡献,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通过对学生简单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1)近年来,我们研究探索了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的“全程式信息教学模式”。其课堂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课前,提供信息源(教材、情景、教具、学具等),让学生开始检索和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信息,自学探究,在动手操作和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辨别、选择信息,提高学生独立处理新信息、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课后,创造信息再运用。
(2)研究探索语文活动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借助于班、晨会时间,通过安排专门的信息活动课,帮助儿童掌握初步的信息收集方法,包括怎样看报,怎样听广播,如何使用工具书,怎样走进图书馆,怎样制作卡片,怎样收集专题信息等;指导制作《信息小报》;举行信息交流、竞赛活动;在大单元主题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3.把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要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还是体育、美术等其他学科,教师都要常常运用电脑,使用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尤其重要的是,各科教师应该普遍重视提高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学生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为学生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进行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道德是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看,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重视的是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的培养是相对薄弱的。故意损坏微机室设备,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的事时有发生,逃课到校外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或玩暴力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要加强平时的教育,通过严格执行上机、上网等规则,让学生认识到故意损坏公共财物、乱删、乱改件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在网上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发表损坏社会和别人名誉的言论等行为都是不文明或不道德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而是我们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些看来不相关的方方面面逐步培养起来的。
5.加强计算机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德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鉴于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要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和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6.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和引导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以学校应该不间断地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了教学观念,培养和强化了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了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要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客观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课上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大家的赞扬、教师及时的肯定都会使学生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要不间断地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这样才会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学生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总而言之,每个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未来社会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公民生存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内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快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