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作者】 罗开斌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连环乡中心小学



【正文】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语文教学充实优良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培养他们的爱主国义情怀,是我们义不辞容的责任。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吸收、消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中国汉字的美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生字教学时,老师可以教会学生猜字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树”字时,我引导学生用加字法:又到村里——树;教学“文”字是又可以用减字法:消灭蚊虫——文;还可以教学生用组合法猜字,比如:女子并排走——好。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记牢所学生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乐趣!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的谐音表形现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而歇后语是在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去网络搜集等。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如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而有些歇后语喻意性,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的歇后语可以出示前一部让学生猜到后一部分,还可以用部分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让全班同学共享资源,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充分受感了到汉字的无穷乐趣。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干,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无边。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要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三、让小学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感受诗歌的美
  1、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感情,能通过按节奏带感情的诵读古诗词。因此,在教学中,这就需要传授给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首先教学生会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理清韵律。如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中的名句,单音节全部赫然居于句中,显然为诗人锤炼的焦点。也就是说,诗句的中心不是在叶韵的位置,突出的不完全在是诗的韵律,而更在诗的内在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在这几个例句中,分布在句中的单音节,都是诗人要突出的意义。诵读时在这些位置上拖长,从而使诗意更显深远。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远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划分节奏以以后,教师要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时,教师要在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和每个节奏,要求有轻短拖音,有的极短暂的,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停顿、语调的高低等,让学生反复读诵,有时还可以配上音乐,使他们从整体上初步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习诗歌的时候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导引生学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楼鹤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扬帆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目光一直望帆着影,看到帆影逐渐消失在模糊的碧空尽头,可见目送的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在学生的角色对话表演中,不仅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而且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谊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3、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也有的反映诗歌之美。感受春节、宵元节、端节午、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蕴含的文化美时,发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同节日文化氛围,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如王安石《元的日》,这首诗描写的是正月农历初一人们喜迎新春佳节时的情景,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喜欢燃鞭炮、烧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新成桃符。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这首诗时让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处、插茱萸等。还有很多反映我国统传节日习俗的诗,老师在教学古诗时应让学生了解国我统传文化节日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在班队会上树立典型:如自强不息的、勤奋好学的、助人为乐的等等,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和教育学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并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定很有效果。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书香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