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润“心”细无声

【作者】 徐颖艳

【机构】 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学校



【正文】  读书就是与智者对话。
  我真切地体会到了。翻阅着《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的书页,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苦或甜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品味着字句,反思着自己平日的观念和言行。润心细无声——王晓春教授娓娓道来的见解和经验,悄然无声的些许文字,在我心中却能激起不小的涟漪;润心细无声——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位学生,于无声中见真心。
  自认为一向是很爱学生的人,今天才发现对学生的爱自己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在管理学生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也只是扮演了指挥者和鼓动者的角色,却忽视了做一个研究者。换言之,我们太急于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采取自认为恰当的方式手段,管也罢哄也罢,而都没有静下心去思考应如何来爱我们的学生。
  想想其实也不难明白,那些我们所谓的对学生的爱,多少夹杂着私心和情绪化吧,可以说我们或多或少都在利用爱的本身来达到教学或是教育的目的。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爱,但这爱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我们缺少的是对学生纯粹的心理上的关爱,像父母一样的关怀。但是目前我们在爱的表达上不得不承认王晓春教授说的是正确的,“爱的张扬、外显,这种爱往往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班主任并未做到润心细无声,学生因此也无法从心底感到震撼和温暖。
  学生的心真的是细腻而敏感的,因而要润学生的心并非易事。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很好的功课。最主要的就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真正以人为本,真正为学生着想。要做到如此首先应转变观念。现在的我们习惯于学期之初针对特定年龄的学生制定工作计划,这其中的标准有多少是班主任自己潜意识的要求,有多少是自己想达到的一种工作业绩的状态,又有多少是真正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这个比例作为班主任我们很明了。而在这些计划的指引下,学生只能成为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完成目标的跟从者。这样的过程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没有人是真心愿意让别人牵着鼻子走的。这样的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作为班主任要以心润心,要换位思考,探究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在担心着什么?他们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这才是关键,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做好了这些铺垫,当我们再去面对问题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班主任才可以处理地游刃有余,才可能标本兼治,师生关系才能更和谐。
  润心还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自以为是确是我们的通病。班主任在了解了学生的心思之后,一味地说教的方式在如今的教育过程中日益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在班主任心中,我认为最好不是学生而是平等的对话者。当他们遇到困难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缺少的并不是别人的说教,更多的是需要像我们这样一位能帮助他们安慰他们的朋友。空话只能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甚至转瞬即逝,而心与心的碰撞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甚至让学生受益一生。我认为这才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最想要的也最应该收到的教育效果。
  这让我想起了班里的高松林同学,他平常不守纪律、骂人、恶作剧,批评教育的话他当做耳边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屡教不改,让人伤透了脑筋。在一次劳动中,我偶然发现这顽劣的学生劳动起来竟那么积极,不怕脏不怕累。我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还让他当劳动组长。私下里我把他叫到一边,指出他的种种不足之处,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教育他,这样在表场之后再给予批评,他接受起来就诚恳多了,最后我充满信心地对他说:“你很聪明,只要努力,成绩定会上升,有信心定能变成好学生”。给予他鼓励以后,他信心倍增,各方面都转变了许多,纪律也明显好转。
  学无止境。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更是需要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因为我们肩上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责无旁贷。真的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本书,也读懂了自己的教育方式,顿时的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怎能不让人喜悦?理清了思绪,就剩下行动了。
  我时刻准备着,精心思考,专心研究,为做到润心细无声而努力,为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