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如何上好九年级数学复习课
【作者】 余 洪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白层中学
【正文】 【摘 要】 九年级数学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习题课那样有“成就感”。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陷入“做题、讲题、再做题”的怪圈。对于九年级数学老师来说,上复习课不难,上一节高质量的复习课也不难,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每节复习课,确实不容易。而一节好的数学复习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查漏补缺,还应当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真正上好数学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认真安排,不精心设计,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九年级;数学复习课;方法
平时的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工夫。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复习课又是最难上的一种课,难就难在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下降,没有了学习新课时的新鲜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何让复习课富有实效,成为我们上复习课的老师棘手的并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如何在九年级数学复习课中加以落实,现结合九年级数学的复习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理清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知识点的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的。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融会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梳理数学知识可以按教材顺序,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也可以统筹整合本册的内容,分为计算部分、概念部分、应用部分梳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传统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初三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不能由教师一人讲解,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把握好重难点,各个击破。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复习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式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复习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在复习时,必须做到:1.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2.查找学生的薄弱环节;3.分层辅导。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在复习时,针对重点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分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另外,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本上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并拟出相应的题。(下转第86页)(上接第87页)先要求学生将做错的题进行归类,再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同桌互相检查、辅导。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让学生练习,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如何。同时,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另外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让他们练习,以达到分层学习、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复习,既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应换个角度,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也尝到了创造性思维的乐趣。
1.注重数学“双基”的理解、掌握,更关注过程与方法。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价值在于应用。因此复习过程应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关注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复习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复习题内容、题型不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有变化、有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开放,可以以情境图、表格式、统计图等新颖的方式呈现。复习题的选择应力求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阶梯排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标准。同时,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或可以有不同解决策略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复习课并非单纯的知识的重复,而是知识点的重新整合、深化、升华。只要我们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计划,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兼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那就是成功的复习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若干思考)》,数学通报.2014;
[4]王锋林,“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案例探究分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教育出版社,2009;
[6]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徐小建,《例谈几何变式训练》,中学学数学杂志.2015(10);
[8]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一一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九年级;数学复习课;方法
平时的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工夫。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复习课又是最难上的一种课,难就难在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下降,没有了学习新课时的新鲜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何让复习课富有实效,成为我们上复习课的老师棘手的并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如何在九年级数学复习课中加以落实,现结合九年级数学的复习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理清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知识点的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的。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融会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梳理数学知识可以按教材顺序,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也可以统筹整合本册的内容,分为计算部分、概念部分、应用部分梳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传统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初三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不能由教师一人讲解,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把握好重难点,各个击破。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复习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式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复习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在复习时,必须做到:1.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2.查找学生的薄弱环节;3.分层辅导。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在复习时,针对重点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分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另外,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本上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并拟出相应的题。(下转第86页)(上接第87页)先要求学生将做错的题进行归类,再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同桌互相检查、辅导。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让学生练习,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如何。同时,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另外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让他们练习,以达到分层学习、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复习,既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应换个角度,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也尝到了创造性思维的乐趣。
1.注重数学“双基”的理解、掌握,更关注过程与方法。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价值在于应用。因此复习过程应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关注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复习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复习题内容、题型不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有变化、有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开放,可以以情境图、表格式、统计图等新颖的方式呈现。复习题的选择应力求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阶梯排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标准。同时,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或可以有不同解决策略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复习课并非单纯的知识的重复,而是知识点的重新整合、深化、升华。只要我们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计划,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兼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那就是成功的复习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若干思考)》,数学通报.2014;
[4]王锋林,“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案例探究分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教育出版社,2009;
[6]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徐小建,《例谈几何变式训练》,中学学数学杂志.2015(10);
[8]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一一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