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

【作者】 李 欣

【机构】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青龙厂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关键词】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改革

  一、人类教育的三次革命
  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大突破,都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革命,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革命。
  (一)、教育的第一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发生在公元前多年,以孔子创立的私塾和苏格拉底讲学为标志,开创了平民受教育的先河。
  (二)、教育的第二次革命
  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发生在—世纪,以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为标志。即—岁婴儿期,应接受家庭教育;—岁儿童期,应接受学校初等教育;—岁少年期,应接受学校中等教育;—岁青年期,应接受学校高等教育。班级授课制将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引入教育领域,大幅度降低了教育的成本。这次变革是建立在印刷术的基础之上的。
  (三)、教育的第三次革命
  近年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继文字和印刷技术以来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人类的教育正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型。
  二、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课程发展史上,有两条发展主线:一是人文主义课程观,二是科学主义课程观。人文主义课程观自古代就已经出现,它偏重主张培养人的人文素养,诸如道德、文学、语言、礼仪等方面的素质,而贬低科学主义课程观的主张。科学主义课程观侧重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学习,主张把科学知识列入学校的课程中,到后来演化为科学知识至上。在课程结构的比例中,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明显高于人文课程的比例。人文主义课程观和科学主义课程观都具有课程目标的偏向性、课程内容的片面性、课程结构的失衡性和课程实施的物化性。
  三、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三次演变
  (一)、课程由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定制”时期(—年)
  1、建国初期(—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国家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立即开始了“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型教育体制”为宗旨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确立了新的教育方针、学制和学校培养目标。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和《小学教学计划》。年,国家确定中小学教材由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的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应运而生。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年)
  这个时期是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根据中小学教育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迅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对中小学课程先后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在系统总结建国初期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根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在中小学首次设置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科目,并注重将学校课程改革同减轻学生负担结合起来。这一时期教育部颁布了个中学教学计划、个有关补充通知,对学科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了过于频繁的调整,这对稳定教学秩序和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十分不利的。
  3、年代末至年代中期(—年)
  全国城乡掀起了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高潮,这一高潮波及并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教育大革命”。从年到年,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精神,人教社赶编了一套十年制教材,各地也开始自编教材,劳动实践大量增加,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年的“教育大革命”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危害。人教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一套十二年制教材。从建国初期到年代中期,课程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编写的,实行的是国家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教育秩序不正常的时期(—年)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材过分强调工农业生产劳动,严重破坏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材不适当地突出了所谓“政治”,以政治口号或语录代替教学内容。这给中小学课程带来的破坏和造成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是无法弥补的。
  (三)急起直追,蓬勃发展的时期(—年)
  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要恢复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程,要求年秋季新生入学时,能够使用新教材,要求“教材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育部立即调回了人教社的主要编辑,并选调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组成了中小学教材编写班子。但是由于是一个过渡性计划,不足之处也较多,如学制过短,课时较少,没有选修课等。人教社根据当时教学计划和教材中“深、难、重”等问题和需要“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新编、修订了中小学十二年制教材,中学于年小学于年秋季起,使用新教材。中小学由十年制过渡到十二年制。
  (四)稳步发展,课程教材的实质性变革时期(—年)
  原国家教委,根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组织专家、教师按照“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的原则。大幅度地修订并颁发了各科教学大纲,修订重编教材,并于年秋季开始使用修订、重编的新教学大纲、新教材。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教科书制度开始实行由“国定制”向“审定制”转变。这一改革为保正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编写出版各种不同风格的教材,实现“一纲多本”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首次将几十年沿用的“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这在课程概念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有了许多创新之处。如加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一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个层次,二是将活动类课程正是纳入了课程计划,三是增加了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世界各国,不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朝阳 《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课程》 2011年10月
  [2]陈理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016年5月
  [3]王道俊 《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