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析如何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作者】 李 妮
【机构】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高效课堂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师生教与学的统一协调:一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二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进步与高效发展。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高中信息技术有别于一般课程,其强调知识理论与动手实践的高度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及和推广高效课堂,必须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过程设计,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进而达到高品质、高效率、高收获的教学目的。如何将高效课堂巧妙融合在相关的教学设计中,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之处。
一、实施分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新课改要求直面差异,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除了老师在设计任务或问题时要有弹性和可发挥的余地外,每一节课的课堂作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在设计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有了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能够看到互相的差距,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发展个性,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积极向上。分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有效杜绝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困难,而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同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必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好的良性运转。
二、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能否实现“省时”“高效”,其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其一,用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实际例子作为导入,这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生活意象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其二,具体的例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学生的理解水平提升到运用的等级,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其三,在情境创设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们的民族归属感。2、实践动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科目,其强调知识理论与动手实践的高度结合。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对相关技能进行演示操作,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环节,是绝对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构建高效课堂,更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学生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通过练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通过实际应用操作,学生能非常容易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盲点,排除知识框架中的灰色地带,实现自主检测、自主识别、自主修复,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而新型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但不利于为学生打下结实的知识基础。所以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兼收并蓄,在同一个课堂上融合传统和新型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1、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兼容。“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就是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后,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目标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以及学过的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教师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锻炼自学能力与实操技能,强调知识运用的综合性与实用性。而小组合作学习即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共同作用的成果。其实,就是教师指围绕一项具体任务,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小组长带领下开展讨论,分工,汇总,展示等活动,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垄断课堂主动权的局面,激发了学生探究主动性,也有助于在课堂上渗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2、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并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教学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在教学过程的前半段时间,可以运用讲授法,按照一定的体系和步骤,向学生传授较多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整体、系统的印象。而在教学过程的后半段时间,留下相当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也不能闲着,而要走下讲台,及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交流、提示与点拨,助其突破瓶颈。
四、开展全方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其教学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而不是过多强调学生学习结果的对与错。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与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一方面,我们要对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高,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上交的作品,可以采用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实现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或者小组内部展示,介绍自己作品中的优缺点,以及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达到自评的目的;然后让小组成员或者同学们对作品进行赏析、交流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对他人作品的评价而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客观的定位和认识。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作鼓励性质的展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教学的诊断、反馈、评定、调控和激励,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果用积极肯定、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会使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和满足感。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海玲. 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 新课程(中学). 2010(07)
[2] 张红波. 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 2009(12)
[3] 褚涛. 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5)
[4] 钟鸣. 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教学[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05)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高中信息技术有别于一般课程,其强调知识理论与动手实践的高度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及和推广高效课堂,必须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过程设计,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进而达到高品质、高效率、高收获的教学目的。如何将高效课堂巧妙融合在相关的教学设计中,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之处。
一、实施分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新课改要求直面差异,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除了老师在设计任务或问题时要有弹性和可发挥的余地外,每一节课的课堂作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在设计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有了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能够看到互相的差距,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发展个性,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积极向上。分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有效杜绝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困难,而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同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必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好的良性运转。
二、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能否实现“省时”“高效”,其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其一,用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实际例子作为导入,这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生活意象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其二,具体的例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学生的理解水平提升到运用的等级,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其三,在情境创设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们的民族归属感。2、实践动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科目,其强调知识理论与动手实践的高度结合。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对相关技能进行演示操作,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环节,是绝对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构建高效课堂,更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学生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通过练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通过实际应用操作,学生能非常容易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盲点,排除知识框架中的灰色地带,实现自主检测、自主识别、自主修复,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而新型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但不利于为学生打下结实的知识基础。所以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兼收并蓄,在同一个课堂上融合传统和新型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1、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兼容。“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就是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后,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目标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以及学过的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教师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锻炼自学能力与实操技能,强调知识运用的综合性与实用性。而小组合作学习即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共同作用的成果。其实,就是教师指围绕一项具体任务,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小组长带领下开展讨论,分工,汇总,展示等活动,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垄断课堂主动权的局面,激发了学生探究主动性,也有助于在课堂上渗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2、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并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教学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在教学过程的前半段时间,可以运用讲授法,按照一定的体系和步骤,向学生传授较多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整体、系统的印象。而在教学过程的后半段时间,留下相当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也不能闲着,而要走下讲台,及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交流、提示与点拨,助其突破瓶颈。
四、开展全方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其教学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而不是过多强调学生学习结果的对与错。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与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一方面,我们要对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高,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上交的作品,可以采用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实现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或者小组内部展示,介绍自己作品中的优缺点,以及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达到自评的目的;然后让小组成员或者同学们对作品进行赏析、交流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对他人作品的评价而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客观的定位和认识。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作鼓励性质的展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教学的诊断、反馈、评定、调控和激励,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果用积极肯定、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会使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和满足感。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海玲. 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 新课程(中学). 2010(07)
[2] 张红波. 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 2009(12)
[3] 褚涛. 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5)
[4] 钟鸣. 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教学[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