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 倪子君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胶莱镇大高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告诉我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则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一重担,本文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换教师角色、重视非智力因素与个性品质、尊“生”也是重“教”、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身心健康这几个角度论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 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身心健康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新人,教学中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对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理论基本是:教师是权威,学生更多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影响了师生间的交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独立性,不易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彰显出来,更谈不上解放学生的嘴巴和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程与教材是客体,教师是主导,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应把这“三体结构”合理应用。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师生交往的范例。其中“亦师亦友”的主张启发我们:教师是学生的友伴,和学生的交往还体现在娱乐、生活和思想交流等方面,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学校生活的共同体。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真正体现“良师”与“益友”的角色。从根本上说教师不是导演,不应该按照设计好的一切进行程序化教学而抹杀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丰富性,从而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教师更不是“演员”,让你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唱独角戏,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师生应站在同一个心理平台上,让学生能说、敢说、善说,这不仅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融洽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彰显了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向的互动,课堂不仅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交往技能和团结合作的氛围。在平等的师生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与个性品质,培养综合素质
人的素质表现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实践中却往往把教学活动局限于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未顾及非智力因素,如习惯、观念、意志、情感、品格等非智力因素。一般说来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人们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具有维持学习的作用等。因此在挖掘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1、适当煽情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
2、教会学生“授人以渔”的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大脑,完善自己的个性。
3、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持之以恒、自强、自立、奋发向上、不怕困难、不畏挫折。
课堂因不同的个性而精彩、丰富、多样,学生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各抒己见、各表其态,进行“互动交流”,学会了如何融入群体,如何与不同个性的同学交往,如何发表与保护自己的意见,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强化情感体悟,提升道德素质
换位思考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内心产生某种情感刺激而引起一定的内在心理共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实践中可以借教材特定事例,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自然套用角色饰演,使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剧中人”,激发学生的自觉体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加快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淳化。
四、创设和谐治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1.创设充满感性的教学情境。小学生身心发展尚待完善,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感性认知获取。小学生空间立体感较差,抽象思维能力欠佳,其感性认知往往依靠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应,所以课堂教学氛围烘托尤为重要。如讲《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课时,围绕世界万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这一主题,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我区的发展变迁史,通过往昔荒蛮景象与现在高楼林立繁华景象的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区的快速发展,折射出祖国的日新月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贴切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构筑起感性认知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触景生情思绪飞扬,对家乡对祖国充满浓浓的爱意,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气不断高涨,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2.鼓励学生主动饰演多种角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丰富生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填满了课堂,各种鲜活悦动的人物形象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启发下,任何教学资源都可成为教师创新教学的道具。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情趣性,教师可从人物角色饰演上大做文章,鼓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将故事情节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出来。通过一幕幕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舞台剧,借助学生绘声绘色的角色扮演经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印象,理清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社会角色意识明显增强,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如《集体的力量》一课,教师可选取其中的精彩片段,与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定艺术加工,设定几个人物形象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尤以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描写更为传神,教师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其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让学生细细体味集体的力量之大,提醒学生齐心协力发挥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次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被提及多年但举步维艰,新课程改革为大力推行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精心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道德矫正,是新时期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践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总之新课标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双基,而且要适当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因此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朱小曼《品德与社会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3]刘静.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6).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 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身心健康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新人,教学中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对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理论基本是:教师是权威,学生更多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影响了师生间的交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独立性,不易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彰显出来,更谈不上解放学生的嘴巴和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程与教材是客体,教师是主导,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应把这“三体结构”合理应用。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师生交往的范例。其中“亦师亦友”的主张启发我们:教师是学生的友伴,和学生的交往还体现在娱乐、生活和思想交流等方面,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学校生活的共同体。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真正体现“良师”与“益友”的角色。从根本上说教师不是导演,不应该按照设计好的一切进行程序化教学而抹杀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丰富性,从而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教师更不是“演员”,让你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唱独角戏,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师生应站在同一个心理平台上,让学生能说、敢说、善说,这不仅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融洽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彰显了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向的互动,课堂不仅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交往技能和团结合作的氛围。在平等的师生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与个性品质,培养综合素质
人的素质表现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实践中却往往把教学活动局限于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未顾及非智力因素,如习惯、观念、意志、情感、品格等非智力因素。一般说来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人们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具有维持学习的作用等。因此在挖掘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1、适当煽情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
2、教会学生“授人以渔”的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大脑,完善自己的个性。
3、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持之以恒、自强、自立、奋发向上、不怕困难、不畏挫折。
课堂因不同的个性而精彩、丰富、多样,学生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各抒己见、各表其态,进行“互动交流”,学会了如何融入群体,如何与不同个性的同学交往,如何发表与保护自己的意见,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强化情感体悟,提升道德素质
换位思考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内心产生某种情感刺激而引起一定的内在心理共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实践中可以借教材特定事例,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自然套用角色饰演,使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剧中人”,激发学生的自觉体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加快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淳化。
四、创设和谐治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1.创设充满感性的教学情境。小学生身心发展尚待完善,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感性认知获取。小学生空间立体感较差,抽象思维能力欠佳,其感性认知往往依靠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应,所以课堂教学氛围烘托尤为重要。如讲《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课时,围绕世界万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这一主题,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我区的发展变迁史,通过往昔荒蛮景象与现在高楼林立繁华景象的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区的快速发展,折射出祖国的日新月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贴切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构筑起感性认知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触景生情思绪飞扬,对家乡对祖国充满浓浓的爱意,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气不断高涨,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2.鼓励学生主动饰演多种角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丰富生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填满了课堂,各种鲜活悦动的人物形象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启发下,任何教学资源都可成为教师创新教学的道具。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情趣性,教师可从人物角色饰演上大做文章,鼓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将故事情节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出来。通过一幕幕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舞台剧,借助学生绘声绘色的角色扮演经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印象,理清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社会角色意识明显增强,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如《集体的力量》一课,教师可选取其中的精彩片段,与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定艺术加工,设定几个人物形象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尤以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描写更为传神,教师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其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让学生细细体味集体的力量之大,提醒学生齐心协力发挥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次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被提及多年但举步维艰,新课程改革为大力推行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精心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道德矫正,是新时期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践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总之新课标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双基,而且要适当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因此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朱小曼《品德与社会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3]刘静.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