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 刘国明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武备中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愈来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工具性特点,创设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帮助学生体验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活力四射,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

  一、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似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二、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2)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3)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4)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5)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作文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在作文训练中,我认为应该这样:(1)提前明确写作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2)写作时间不必局限于两节课,可适当推后。(3)可改一周一篇为两周一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评析质量。(4)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手办小报,社报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层次。
  三、突出“思”宇,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多解疑。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广泛的阅读目的不仅在于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在于培养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揣摩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因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将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科阅读目标相结合,引导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积累语言与思想。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自成体系的阅读内容并拟定目录,提供给学生;力求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和家庭,形成多层面的阅读通道;举办专题性阅读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竞赛、阅读专题讨论、书评等,搭建平台,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
  四、创设平台,点燃学习激情。初中阶段,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透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品读生活,启迪心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的含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而为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读、写、听、说。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相关学习,认真组织探究性阅读教学,不断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其阅读水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服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形式和工具、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自身的多媒体功效, 把语文课堂传统的老师、黑板、学生转变为更直观、更具体、更多彩的语文课堂,可轻易达到“化静为动,化曲为直,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语文,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所依靠的往往只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参。课堂形式单调,表现力极低。这样的课堂很容易给学生一种乏味、枯燥的感觉,已产生疲劳和厌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而利用多媒体的功效将音乐、文字、图画、影像等形式完美结合,更为逼真地创设情境,学生的视、听、思等多种感官被全面调动起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执教《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开头引题导入新课,播放了视频《水—生命之源》。画面中干裂的土地,焦渴的人群,无望的诉求,再加上旁白解说,背景音乐的设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被画面中凝重的场面所感染、包围。视频内容既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又引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很好地导入本文的教学。
  五、内勾外链,激发求知欲望。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其内容涵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而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增长阶段,求知欲强。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严重限制了这一内在特点的展现。简单的一本教科书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多媒体却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把教学内容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篇课文,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阅读,了解了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但具体的景象到底怎样,罗布泊远在千里之外,学生不可能都去那儿参观一番,况且即使真的到了罗布泊也只能看到罗布泊的现在,对它的过去也无从知道。这时多媒体就发挥了它的作用:我事先从互联网上搜集了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大量图片,从中精挑细选出了十副,制成课件。学生读完课文,再看到这些图片,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迫切地想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为解决本文的学习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的只凭想象才能了解到的事物,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全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成为突破重点的重要手段。
  总之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不但能够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通过内外勾链,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容量,更便于动态演示。通过整合,我把信息技术自然融合到语文课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工具性,利用其网络资源,搜集并处理有效信息,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语文学习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设不同环境,打造出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语文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02)
  [2]颜移秧.语文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4]韩荣.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