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乡土历史教材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曾燕梅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镇西中学
【正文】 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美育的教学思想,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意识,追求真,善,美,区别假,恶,丑的重要途径,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然而,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落后,没有教学中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及用具,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支持和发挥,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完全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简单理解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初中的美术课该怎么上?怎样上好课?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的地方教材《可爱的四川》,让我豁然开朗,于是乡土教材走进了我的美术课堂。
一、乡土资源是农村美术课最重要的养料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对于人美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容,我的理解是美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自然。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既然我们认定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就应该带领孩子们走向生活,发现生活里的美术,学习生活里的美术,描绘生活里的美术,创造出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因此,美术课堂已经不局限于教室,让他们走进自然、贴近生活、搜集素材、树立创新意识。基于此,当学校里梧桐花开的时候,当学校围墙边成片的三角梅艳红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花树下看一看写一写画一画,仔细观察花与花的不同,草与草的不同,树与树的不同,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周围的老建筑,通过对老建筑的观察描画,让他们了解家乡传统的建筑艺术特色,通过这种形式的美术课,更好的拓展美术学习内容,同样也起到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激发了学生对校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就地取材,将乡土文化历史融入到美术课堂中
美术文化涉及的门类很多,需要美术教师结合其他学科,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自然的接受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身边,会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有的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流失,有的正在被我们重新认识和保护。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本身就具有很多审美价值的文化遗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欣赏,用美术手段来记录、表现。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我身边的美术遗存》这一课的时候,我会给学生讲述我们镇西的大小老君山的历史传说,以及老君山上的古代文人石刻;会讲到威远老城墙屹立风雨500年的历史故事;会讲到威远静宁寺的传统建筑特色,以及它的人文历史。在讲到《中国山水画》的时候,我会讲到内江的历史名人、中国画家张大千以及他所独创的“泼墨山水”,“东张西毕”的流行,大大提升了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地位;讲到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的时候,我会给学生讲一讲位于威远县东联镇境内的唐代摩崖造像“佛尔岩大佛”。还会讲到内江市安岳县和重庆大足区的石刻艺术,周末的时候让学生去看一看,亲临其境感受这些美术遗存瑰宝。当我们把学生身边他们熟悉的事物作为教材时,他们就会去关注,而且还会积极的去了解收集有关这些美术遗存的资料,从而了解这些艺术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去保护。通过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培养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地方传统文化。
三、因地制宜,让传统文化技艺进课堂
我国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都存在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遗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民族文化不断流失、损坏和被弱化的危险。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政府也积极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借助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平台,用最简单的方式,从最基础的视角,把教育和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比如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中对藏族的唐卡艺术、羌族刺绣艺术、彝族漆器艺术的介绍,向学生们展示了居住在四川高原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让学生们了解我们各民族的优秀艺术,开拓了学生视野,将各民族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从而实现各种文化状态、文化样式的相互知情、相互交流、相互融通,也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如何把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搬到我们的美术课堂上呢?综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挖掘并合理运用美术教学资源,我们学校开辟了扎染工作坊。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扎染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扎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中学美术课堂引进扎染艺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扎染艺术进课堂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了解扎染艺术是传统艺术的一种重要样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打破常规,使用一些新奇而简单的扎染方法。比如在图案的设计上,一位同学突发奇想包了一些各种形状的石头扎好放进锅里煮,同学们都笑他是“懒虫”,结果等拆了线却给了大家意外的惊喜。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学生在动手学习制作中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又领悟到家乡人民群众的智慧,感受到家乡的可爱与美好。
依托乡土历史资源,拓展美育教育功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乡土资源的开发使用,真正成为促进美育、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总之,美术教育的创新需要美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乡土文化历史是美育教育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有热爱美育教育的恒心,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素材来充实课堂。
一、乡土资源是农村美术课最重要的养料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对于人美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容,我的理解是美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自然。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既然我们认定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就应该带领孩子们走向生活,发现生活里的美术,学习生活里的美术,描绘生活里的美术,创造出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因此,美术课堂已经不局限于教室,让他们走进自然、贴近生活、搜集素材、树立创新意识。基于此,当学校里梧桐花开的时候,当学校围墙边成片的三角梅艳红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花树下看一看写一写画一画,仔细观察花与花的不同,草与草的不同,树与树的不同,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周围的老建筑,通过对老建筑的观察描画,让他们了解家乡传统的建筑艺术特色,通过这种形式的美术课,更好的拓展美术学习内容,同样也起到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激发了学生对校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就地取材,将乡土文化历史融入到美术课堂中
美术文化涉及的门类很多,需要美术教师结合其他学科,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自然的接受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身边,会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有的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流失,有的正在被我们重新认识和保护。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本身就具有很多审美价值的文化遗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欣赏,用美术手段来记录、表现。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我身边的美术遗存》这一课的时候,我会给学生讲述我们镇西的大小老君山的历史传说,以及老君山上的古代文人石刻;会讲到威远老城墙屹立风雨500年的历史故事;会讲到威远静宁寺的传统建筑特色,以及它的人文历史。在讲到《中国山水画》的时候,我会讲到内江的历史名人、中国画家张大千以及他所独创的“泼墨山水”,“东张西毕”的流行,大大提升了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地位;讲到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的时候,我会给学生讲一讲位于威远县东联镇境内的唐代摩崖造像“佛尔岩大佛”。还会讲到内江市安岳县和重庆大足区的石刻艺术,周末的时候让学生去看一看,亲临其境感受这些美术遗存瑰宝。当我们把学生身边他们熟悉的事物作为教材时,他们就会去关注,而且还会积极的去了解收集有关这些美术遗存的资料,从而了解这些艺术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去保护。通过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培养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地方传统文化。
三、因地制宜,让传统文化技艺进课堂
我国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都存在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遗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民族文化不断流失、损坏和被弱化的危险。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政府也积极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借助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平台,用最简单的方式,从最基础的视角,把教育和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比如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中对藏族的唐卡艺术、羌族刺绣艺术、彝族漆器艺术的介绍,向学生们展示了居住在四川高原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让学生们了解我们各民族的优秀艺术,开拓了学生视野,将各民族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从而实现各种文化状态、文化样式的相互知情、相互交流、相互融通,也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如何把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搬到我们的美术课堂上呢?综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挖掘并合理运用美术教学资源,我们学校开辟了扎染工作坊。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扎染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扎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中学美术课堂引进扎染艺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扎染艺术进课堂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了解扎染艺术是传统艺术的一种重要样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打破常规,使用一些新奇而简单的扎染方法。比如在图案的设计上,一位同学突发奇想包了一些各种形状的石头扎好放进锅里煮,同学们都笑他是“懒虫”,结果等拆了线却给了大家意外的惊喜。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学生在动手学习制作中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又领悟到家乡人民群众的智慧,感受到家乡的可爱与美好。
依托乡土历史资源,拓展美育教育功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乡土资源的开发使用,真正成为促进美育、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总之,美术教育的创新需要美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乡土文化历史是美育教育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有热爱美育教育的恒心,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素材来充实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