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作者】 訾金磊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非常必要。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历史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更新观念、精心备课、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环节,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构建;方法;策略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更新观念、精心备课、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环节,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下面笔者简要谈一谈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课前精心准备
  打造高效课堂,首先就要有高效的备课。历史学科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把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首要标准是“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准确把握目标,必须理清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制定所遵循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把握课程目标的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学习主题中内容标准的不同学习层次的要求能认真分析、准确理解。这样,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才能找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能真正在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在备课的阶段我们教师就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此外,要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要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备一节,所以在初备过程中,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你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上课中,经师生碰撞,你再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后更要备“课后课”,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这种备课方法,笔者觉得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特别是我们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通过准备、实践、再加上反思解决就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顺便也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二、联系现实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与现实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古为今用。历史教学应该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前两年,我们关注这样的历史知识传播讲授,例如上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内容时,联系现在的台湾某些人鼓吹的“台独”观念,我让学生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说明这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然后再让学生联系我们国家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如何?这样将书本知识同实际问题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意识,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无用的观点,并且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那么今天,我们还要将目光对准新疆、西藏的历史史实。在“藏独”和“疆独”势力破坏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时,我们更有义务将历史的真相告诉学生,让大家知道这些分裂势力是在违背历史,违背人民的意愿的。例如笔者在讲到“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时,告诉大家在唐朝时,我们汉族就和藏族同胞“和同为一家”了;在元朝时,西藏地区就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了;包括幕后黑手——达赖喇嘛,他的称号也是中央政府册封的,驻藏大臣的设置等等,让学生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世界观,明辨是非。同样新疆问题也是现如今的社会热点,当学生知道了“西域都护”的设置,都惊叹,原来早在公元前60年,新疆地区就归中央政府管辖,当然就不会为那些骗人的鬼话所迷惑;再看左宗棠收复新疆,每位中华儿女都会为之骄傲。
  当我们历史教师都能自觉地将教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我们也不会为学生不看历史,不喜欢历史而烦恼,我们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关心起身边事、天下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新青年则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三、利用历史题材,培养探究意识
  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比80后要宽广的多,当然他们的知识来源也要杂的多,书——教科书、课外书、武侠小说、网络小说甚至小人书,无奇不有,这还是爱阅读的学生。许多学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阅读量在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影视作品就成为他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历史工作者都明白“XX戏说”的危害,可你能禁止的了吗?不能,那就要换个思路——让“戏说”为我所用。例如,反面典型《宰相刘罗锅》,就用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废丞相上,让学生明白电视剧也有错误;对教学有帮助的可以推荐,例如《康熙大帝》、《汉武大帝》就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观看、总结,筛选有用信息。当然更可以介绍些专题历史纪录片给学生看,如《大国崛起》,对学生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很有帮助。
  但是,也有教师提出疑惑:搞那么多东西不是耽误时间吗?会不会45分钟内完不成知识的掌握?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你千万不要小看学生的能力,多介绍些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既能吸引其注意力,又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创新人才的需要。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贞观之治》一课时,先播放《大明宫词》电视剧片断(创设情境,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以“我说武则天”为题分组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以后,笔者又问:“历史上是怎样评价武则天的呢?”继而转入课堂教学。学生急于知晓答案,因而学习会兴趣盎然,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欲望十分强烈。 
  四、利用媒体技术,强化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存储历史资料的录像带、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编辑,剪辑而制成的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而对于一些重要历史知识或难以归纳、比较的知识点,利用投影提供给学生,有助于加深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多媒体技术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宫,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例如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连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新颖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到历史知识创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要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更新观念、精心备课、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环节,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孟彦卜;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年20期.
  [2]宋爱泉;浅析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2期.
  [3]余明科;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效课堂[J];华章;2010年16期.
  [4]胡金侠;初中历史课堂的艺术性探究[J];吉林教育;2010年05期.
  [5]郑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1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