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数学教学技巧浅探

【作者】 杨艳梅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一中学



【正文】  目前,高中数学有九本教材,按照上的顺序: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必修二,必修三,选修2-1,选修2-2,选修2-3,选修4-4,要在高三能提早复习,基本上一学期得上二本书,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基本上只讲一遍,没有循环的过程,这对中、差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在学习数学遗忘,不理解,没思路的困惑,我介绍几点独创方法:一、?重点知识不断重复和加强;二、基本知识大块集中教授;三、如有条件,最好适当延长教学过程;四、让学生动脑的同时也动手。这四种方法有其内在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出发点是和“不理解,易遗忘”作斗争,使所学知识达到巩固,熟练的程度。
  一、螺旋式课程法
  设置螺旋式课程,使重点知识重复出现,在重复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螺旋式课程就是使知识有所循环,但又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在循环中加深和提高。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人们感知周围的食物也好,学习科学知识也好,一次总不会有很深刻的印象,但经过重复,印象就会增加,理解就会深入,记忆就会牢固。
  设置螺旋式课程,本是教材编写问题,但教材的设置还不如教法上的运用来得灵活。组织螺旋式课程的方法基本有两种。
  第一种是:深化复习。
  就是按照大纲的要求及正常的教学程序完成教学计划,过一段时间再组织一次知识的重复,其时机,由教师酌情选定,可以放在这部分知识有所遗忘的时候,也可以放在学习某些与这部分有关的新知识之前,其方法,是组织双基的结构化复习,并配备以前的有助于理解,拓宽或引深知识的例题,最多一两课时就把一单元或一章节的知识进行一次螺旋式的上升。以后,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再行组织。这种深化复习的作用是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温故知新。因为复习的内容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综合例题,前后得到连贯。所以对差等生有好处,对优等生同样有好处。
  第二种方法是:早期渗透。
  对于某些概念或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能按期接受和理解可以把以后要学的知识进行早期渗透,即以浅显的道理或生动的比喻,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某些观点,初步确立某些概念或了解部分知识,而这些概念知识在以后学习的时候,可以逐渐严格和完善。如轨迹的概念式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在最早接触平面解析几何讲直线的时候。就提出轨迹的思想:“线可以看着移动的轨迹”(如蚂蚁爬的痕迹,在夜晚晃动香火的痕迹等);在讲解平分线的性质时,还可以说,角的平分线是“由无数个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堆积起来的”像这样用具体的形象说明轨迹的思想的机会很多。可以借题发挥,等到真正讲轨迹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就变得很容易接受了。此外,在讲函数的定义域时可以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函数零点,一元二次不等式联系起来简单介绍。这样,虽然学必修一函数定义域,但对必修四函数零点,必修五一元二次不等式也就有一定的铺垫,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以后学习这些知识也就成了一条线,也使教学体现了高观点。这里就破除了一条教条,后边的知识,在前边闭而不讲,一讲就得严格。实际上严格也是对的,只要别讲错就行。只按教材按部就班地讲,学生的思想就受局限性,不能把知识连贯,不能看得更远,也不会以更高的观点来理解所学知识,也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早参透就打破了这个局限,使学生知道,以后还有更深的知识,更高的观点,更好的方法在等待着自己学习,而现在所学的新知识是以前所了解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又系统的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使他们既不会对新知识产生畏惧,又不会对旧知识产生厌烦,从而保持学习的轻松和兴趣。
  二、结构教学法
  用结构教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使教学处于主动地位。机构教学是指:(一)大块讲授基本知识;(二)重视通行通法的教学。
  知识是把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以提炼和归纳,使其概念化和条理化形成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有一个的,彼此联系的,各自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适用范围的单元组成的,因此,知识是一块一块的。
  教学实践表明:把一块知识集中起来讲授,比一点一点的给学生效果要好,比如,一单元的知识需用三节课来讲完,若基本知识分三次讲,每节课讲三分之一的内容,那么整个单元的知识只能讲一遍,若把三节课的基本知识精心组织,使其内容完整,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结构性强,在第一节课内给学生,在后两节课内再配备以整个单元为内容的,逐步深入例题和练习题,这样就相当于学生把基本知识先完整学一遍,再巩固两遍,效果当然要好。而且集中完整的基本知识比分散,割裂的基本知识的质量要高:便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知识,统观全局,掌握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运用和记忆,用这样的知识指导练习和解决问题,必然思路较开阔,运用较灵活。此外,大块集中地讲授基础知识的一个显著效果是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节省教学时间。把这些时间用于设置螺旋课程,做课上练习,订正作业,测验考核以及其他教学活动,可使教学处于主动地位,在这种大教学量的训练下,时间长了,就能有效果地促成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每个学科有它的整体结构,每个章节也自成结构。教学中要强调结构,学生掌握了结构就掌握了知识大厦的钢梁骨架,就把本书“学薄了”。
  基本结构,也可以说是普通适用的道理和方法,即通性通法。如代数中的运算律,配方法,待定系数法,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及判别法。对函数图像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通过组织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等。在平面几何中,每一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都反映了几何图的基本特征,因此他们构成了几何学的基本结构。掌握了它们,就可以把更复杂的图形的性质,经过分析与综合的思考加以认识。
  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它成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和熟练的技巧,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就可以从中尝到甜头,越学越入门,越学越有兴趣。
  三、延长教学法
  适当延长教学过程,有利于消化,理解,扎实掌握基础。学生学过的知识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经常运用的知识,会逐渐成为学生的技能,它是不会被遗忘;另一种是不常用的知识,它处于慢慢遗忘过程之中。(当然知识朝哪个方向发展,和学生个人努力程度也有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所学的知识,适当延长教学过程是有好处的,什么叫延长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和所学的课程接触的时间长一些,或者多见几次面。设置螺旋式课程,也具有延长教学过程的意义。再有,改进对习题的处理方法,也可以使教学过程延长。如每单元的习题不急于授课时数内全部处理完,把它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完成,而不同章节的习题搭配练习,这样就可以在学完基础知识后细水长流地消化这些知识。在不增加习题数量的条件下,同样收到消化和巩固知识的效果,也是克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方法。
  四、放手法
  在讲解题时,注重学生动脑分析,动手写过程;老师不放手,将会是一个人的的精彩,一群人的寂寞。在遇到学生不会做的题时,只是老师一个人讲时,不管你讲多少遍,能接受的学生是少之又少。曾经我就遇到这种情况,我用两个班来做实验。例?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2(a+1)x+4>0。在导学案里第一次出现,甲班学生不会做,由我来讲解,在当周小测里第二次出现,能做完整的学生寥寥可数;乙班学生也不会做,我让学生分析,我指点,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分析的过程,在当周小测里第二次出现时,大部分学生能做完整。
  综合运用以上四种方法,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高速度和高质量地获取知识,并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经常处于熟练掌握的状态,在考试前不搞突击性复习也可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