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 王炳华
【机构】 青岛西海岸新区新世纪小学
【正文】 【摘 要】 深入探讨小学教学领域的素质教育,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数学之中,探索其实施途径与方法,对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而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主要还是注入式、填鸭式,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体有某一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标改革过程中,老师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满怀信心的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而学生也比以前活泼、大胆,敢提出老师的错误,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今天的中小学素质就是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无论是从小学数学目标来看,还是从社会对教育、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去思考,目前的教学现状都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让课堂教学真正从“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不但掌握学习结果,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还会随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那么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的加以引导,努力调动和培养。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时,教师对学生们说:“只要大家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们心里装着一个谜,于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想试一试教师的真假,有的想“难”住教师,结果教师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惊叹之余,学生们的兴趣高涨,急于知道教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从而为探求新知创设了情景。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心理上便产生了希望了解这一奇怪的愿望,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还要让学生学习得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如,在“5的组成”的教学中,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学习方法:⑴动手探索: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尽可能有序地把它们分成两个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⑵抽象组成: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分法独立概括5的组成;⑶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回顾学习5的组成的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组成的两个步骤:第一,把5个物体有序地分成两个部分;第二,根据“分”的情况抽象数的组成。
(三)放手操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知识不能仅靠传授和模仿而得来。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必须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小小的研究者,由教师提供相关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怎样记住1厘米的长度,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厘米去量一量1米长的绳子,并问1米= ?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尺,让他们用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内、室外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动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较容易掌握长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生生互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精神酝酿,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五)注重实践,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小学生创新的萌芽是极其稚嫩的,有时是不经意的流露,有时是从错误或怪异的答案中体现出来,更多的则是在自由自在的空间中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不同解法,教师大力地进行鼓励和表扬,发言的同学在全体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没发言的同学丰富了知识,受到了鼓舞,这为学生的再创造提供了动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的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S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新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从侧面发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个新的认识: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面积统一成同一个求积公式。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创造的愉快和欢乐。为此,在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六)注重作业的创新性
应当减少重复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李村乡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前3天修了这条路的1/4,照这样的效率,乘下的路还需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请用多种方法解答)这种题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接替的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识的含义。2、出示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5、交流汇报。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滇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二版.
[3]沈徐建.数学?生活力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4]韩金山.教育印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体有某一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标改革过程中,老师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满怀信心的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而学生也比以前活泼、大胆,敢提出老师的错误,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今天的中小学素质就是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无论是从小学数学目标来看,还是从社会对教育、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去思考,目前的教学现状都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让课堂教学真正从“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不但掌握学习结果,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还会随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那么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的加以引导,努力调动和培养。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时,教师对学生们说:“只要大家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们心里装着一个谜,于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想试一试教师的真假,有的想“难”住教师,结果教师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惊叹之余,学生们的兴趣高涨,急于知道教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从而为探求新知创设了情景。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心理上便产生了希望了解这一奇怪的愿望,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还要让学生学习得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如,在“5的组成”的教学中,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学习方法:⑴动手探索: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尽可能有序地把它们分成两个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⑵抽象组成: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分法独立概括5的组成;⑶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回顾学习5的组成的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组成的两个步骤:第一,把5个物体有序地分成两个部分;第二,根据“分”的情况抽象数的组成。
(三)放手操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知识不能仅靠传授和模仿而得来。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必须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小小的研究者,由教师提供相关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怎样记住1厘米的长度,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厘米去量一量1米长的绳子,并问1米= ?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尺,让他们用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内、室外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动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较容易掌握长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生生互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精神酝酿,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五)注重实践,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小学生创新的萌芽是极其稚嫩的,有时是不经意的流露,有时是从错误或怪异的答案中体现出来,更多的则是在自由自在的空间中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不同解法,教师大力地进行鼓励和表扬,发言的同学在全体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没发言的同学丰富了知识,受到了鼓舞,这为学生的再创造提供了动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的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S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新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从侧面发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个新的认识: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面积统一成同一个求积公式。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创造的愉快和欢乐。为此,在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六)注重作业的创新性
应当减少重复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李村乡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前3天修了这条路的1/4,照这样的效率,乘下的路还需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请用多种方法解答)这种题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接替的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识的含义。2、出示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5、交流汇报。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滇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二版.
[3]沈徐建.数学?生活力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4]韩金山.教育印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