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
【作者】 严松林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一中学
【正文】 一、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语文新课程倡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到文本、学生、教师能够互相“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围绕文本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不甚理想,这与其对现当代诗歌的理论认知相对薄弱有很大关系。很多语文教师在驾驭诗歌理论方面缺乏一定的厚度,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现当代诗歌不知从何着手,只能依靠教学参考资料或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另外,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教学方法比较模糊,且将教学侧重点放在考试上。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破坏了诗歌原本的审美境界,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
2.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
相对于其他主要科目,很多学生花在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较少,而花在课外审阅现当代诗歌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我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已有近一百年历史,而学生能说出口的现当代诗人名字的可能只有几个,更不用说对现当代诗歌真实面貌的了解了。学生现当代诗歌知识的匮乏,不能真正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和美感,继而对学习现当代诗歌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使高中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陷入困境。
二、古诗文教学要理解文本之妙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时篇与篇的教学基本是大同小异。而这却易导致一篇文章的独特性被忽略。教学内容的确立主要是以文本为依据,只有抓住了文本独特的教学内容才能充分体现文本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诗文的独特性不仅在于文本的文体特征,也在于文本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方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两点。仍以《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歌在文本的独特性上体现了以下两点:
1、诗歌体裁形式独特
在诗歌的体裁形式上,该诗与以往学生经常接触的五七言绝句或律诗有较大区别,这是其独特性之一。该诗每句四个字,一共是三十二句,从结构上看与格律诗相近,但对节奏韵律的要求又没那么严格,这种诗歌体裁叫古体诗,而且是一首长篇的古体诗,教师可据此适当地补充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2、情感表达的手法巧妙
该诗的另一个独特性是其情感表达的手法巧妙。阅读该诗可以发现诗歌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如把人才比喻为明月,通过问运转的明月何时可以停止来表达希望人才能够留下来的愿望,再如用乌鹊南飞来比喻贤才投主,借此向贤才发出邀请,希望贤才来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重点不在于每一个比喻的本体喻体是什么,而是要理清文本中的比喻用法之妙。诗歌中用“明月”“乌鹊”等意象比喻贤才,全诗没有出现“贤才”二字,但又处处提到贤才,通过这一连串意象的铺排来展现诗人对人才的思慕,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希望贤才来投,表达出诗人对贤才的强烈渴求,比喻手法的运用也让全诗更加生动,更有韵味。
除了比喻,诗歌中还大量使用典故,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都是用典。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用典手法照搬典故的意义不同,诗歌中有的用典是对典故的活用。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该句典于《诗经?郑风?子矜》,原本表达的是对情人的爱慕之情,而在诗歌中作者却把它活用为对贤才的思慕,这是其一大特色。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关注诗歌化用的典故本身,而应该关注典故在诗歌中所起的独特作用。该诗典故的巧妙运用含蓄地把作者对人才的强烈渴求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出来,这是教学中应该关注的。
有些文学作品,其主要价值是精致、新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给人很高的审美享受。学生阅读这类文学作品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懂不懂”,而是“不喜欢”,不知道作品“好在哪儿”,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好”,不知道“这里我能得到什么样的艺术享受”等。[2]古典诗歌就是这样的一类文学作品,而教师在备课时更应关注对“美”的引导,把美之所以为美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诗歌的审美独特性。
三、古诗文教学要知人论世
学习古典诗文,不仅要学习其“字字见真章,词词有深意”的炼字技巧,也不仅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更应该教会学生从文本处感悟作者魅力,陶冶文化情操,升华情感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蕴含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课文中歌颂、赞美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中习得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3]
还是以《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歌的学习并不只是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有多好,好在什么地方,它的更大意义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领悟的是作者志在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气魄,应该让学生对曹操这个人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诗歌,冲破诗歌表面的消极迷雾,去深切感受诗歌蕴含的强烈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霸气,让学生通过领悟诗歌之情进而去领悟作者曹操,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四、提高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措施
1.让学生大声朗读。
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尤其是对古诗而言,生僻词汇的解释对于理解全诗基本含义,找准感情基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尤其是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有着强烈喜悦之情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含有万丈豪情的诗篇更加需要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找到非凡的气魄,从大声朗读当中提前找到这类诗的创作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个别词汇的理解。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直观感受,学生或许很难体会到诗歌当中的意境美。而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部分(下转第86页)(上接第87页)发达地区完全有能力提供给学校先进的教学媒体,例如投影仪、多媒体放映仪等现代设备。通过图文讲解,不仅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增强,同时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更大大加强了师生互动这一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
3.鼓励学生选读课外诗歌,拓宽学生知识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本中的诗歌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从而有能力阅读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因此,多多涉猎课外诗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的诗歌,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与文化内涵。
4.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纸质阅读逐渐被边缘化,诗歌阅读更是备受冷落,加之现代诗歌本身语序错综、多成分省略、常扩展紧缩、较含蓄多义等文体特征,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缺乏热情。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纸质阅读习惯,教会他们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技巧,以现代诗歌为媒介,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独特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实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从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张扬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5.善于用语调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不同的诗歌可能包含不同的情感,语调则是一种能表现不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从这些细节处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培养学生挖掘诗歌内涵的能力。为提高诗歌教学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灵活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部参与进来,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调的把握而掌握诗歌的情感。然后推选出语调表现最准确,最符合诗歌基调的一组作为获胜组。通过这种带有娱乐性以及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并开始注重从细节处体会诗歌的内在含义。
6.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7.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提升课后巩固的效率
课堂上的一切指导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课后学以致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脱离教师的“帮扶”,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勤加练习。当然,除了利用好课堂展示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小组研讨、集体竞赛、公益演出等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朗读形式,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总的说来,诗歌教学的途径与方式有多种多样,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去探索相关的诗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感悟力和切身体会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语文新课程倡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到文本、学生、教师能够互相“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围绕文本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不甚理想,这与其对现当代诗歌的理论认知相对薄弱有很大关系。很多语文教师在驾驭诗歌理论方面缺乏一定的厚度,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现当代诗歌不知从何着手,只能依靠教学参考资料或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另外,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教学方法比较模糊,且将教学侧重点放在考试上。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破坏了诗歌原本的审美境界,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
2.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
相对于其他主要科目,很多学生花在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较少,而花在课外审阅现当代诗歌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我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已有近一百年历史,而学生能说出口的现当代诗人名字的可能只有几个,更不用说对现当代诗歌真实面貌的了解了。学生现当代诗歌知识的匮乏,不能真正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和美感,继而对学习现当代诗歌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使高中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陷入困境。
二、古诗文教学要理解文本之妙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时篇与篇的教学基本是大同小异。而这却易导致一篇文章的独特性被忽略。教学内容的确立主要是以文本为依据,只有抓住了文本独特的教学内容才能充分体现文本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诗文的独特性不仅在于文本的文体特征,也在于文本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方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两点。仍以《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歌在文本的独特性上体现了以下两点:
1、诗歌体裁形式独特
在诗歌的体裁形式上,该诗与以往学生经常接触的五七言绝句或律诗有较大区别,这是其独特性之一。该诗每句四个字,一共是三十二句,从结构上看与格律诗相近,但对节奏韵律的要求又没那么严格,这种诗歌体裁叫古体诗,而且是一首长篇的古体诗,教师可据此适当地补充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2、情感表达的手法巧妙
该诗的另一个独特性是其情感表达的手法巧妙。阅读该诗可以发现诗歌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如把人才比喻为明月,通过问运转的明月何时可以停止来表达希望人才能够留下来的愿望,再如用乌鹊南飞来比喻贤才投主,借此向贤才发出邀请,希望贤才来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重点不在于每一个比喻的本体喻体是什么,而是要理清文本中的比喻用法之妙。诗歌中用“明月”“乌鹊”等意象比喻贤才,全诗没有出现“贤才”二字,但又处处提到贤才,通过这一连串意象的铺排来展现诗人对人才的思慕,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希望贤才来投,表达出诗人对贤才的强烈渴求,比喻手法的运用也让全诗更加生动,更有韵味。
除了比喻,诗歌中还大量使用典故,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都是用典。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用典手法照搬典故的意义不同,诗歌中有的用典是对典故的活用。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该句典于《诗经?郑风?子矜》,原本表达的是对情人的爱慕之情,而在诗歌中作者却把它活用为对贤才的思慕,这是其一大特色。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关注诗歌化用的典故本身,而应该关注典故在诗歌中所起的独特作用。该诗典故的巧妙运用含蓄地把作者对人才的强烈渴求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出来,这是教学中应该关注的。
有些文学作品,其主要价值是精致、新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给人很高的审美享受。学生阅读这类文学作品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懂不懂”,而是“不喜欢”,不知道作品“好在哪儿”,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好”,不知道“这里我能得到什么样的艺术享受”等。[2]古典诗歌就是这样的一类文学作品,而教师在备课时更应关注对“美”的引导,把美之所以为美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诗歌的审美独特性。
三、古诗文教学要知人论世
学习古典诗文,不仅要学习其“字字见真章,词词有深意”的炼字技巧,也不仅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更应该教会学生从文本处感悟作者魅力,陶冶文化情操,升华情感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蕴含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课文中歌颂、赞美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中习得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3]
还是以《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歌的学习并不只是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有多好,好在什么地方,它的更大意义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领悟的是作者志在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气魄,应该让学生对曹操这个人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诗歌,冲破诗歌表面的消极迷雾,去深切感受诗歌蕴含的强烈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霸气,让学生通过领悟诗歌之情进而去领悟作者曹操,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四、提高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措施
1.让学生大声朗读。
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尤其是对古诗而言,生僻词汇的解释对于理解全诗基本含义,找准感情基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尤其是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有着强烈喜悦之情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含有万丈豪情的诗篇更加需要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找到非凡的气魄,从大声朗读当中提前找到这类诗的创作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个别词汇的理解。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直观感受,学生或许很难体会到诗歌当中的意境美。而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部分(下转第86页)(上接第87页)发达地区完全有能力提供给学校先进的教学媒体,例如投影仪、多媒体放映仪等现代设备。通过图文讲解,不仅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增强,同时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更大大加强了师生互动这一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
3.鼓励学生选读课外诗歌,拓宽学生知识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本中的诗歌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从而有能力阅读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因此,多多涉猎课外诗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的诗歌,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与文化内涵。
4.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纸质阅读逐渐被边缘化,诗歌阅读更是备受冷落,加之现代诗歌本身语序错综、多成分省略、常扩展紧缩、较含蓄多义等文体特征,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缺乏热情。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纸质阅读习惯,教会他们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技巧,以现代诗歌为媒介,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独特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实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从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张扬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5.善于用语调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不同的诗歌可能包含不同的情感,语调则是一种能表现不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从这些细节处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培养学生挖掘诗歌内涵的能力。为提高诗歌教学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灵活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部参与进来,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调的把握而掌握诗歌的情感。然后推选出语调表现最准确,最符合诗歌基调的一组作为获胜组。通过这种带有娱乐性以及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并开始注重从细节处体会诗歌的内在含义。
6.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7.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提升课后巩固的效率
课堂上的一切指导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课后学以致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脱离教师的“帮扶”,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勤加练习。当然,除了利用好课堂展示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小组研讨、集体竞赛、公益演出等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朗读形式,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总的说来,诗歌教学的途径与方式有多种多样,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去探索相关的诗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感悟力和切身体会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