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剖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作者】 吴 琼
【机构】 四川省冕宁县城厢镇中心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学困生是长期困扰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任重而道远。本文就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发表一些看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以及学生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差异,势必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内部因素
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学习毅力。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不专心,做小动作,有的甚至还影响别的同学学习,回家做作业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或边吃零食,有的甚至当天晚上不做,第二天到校抄写同学的,只是为了应付老师,久而久之成了“学困生”。
2、外部因素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因素是“学困生”形成的外部主要条件之一。统计中发现我们学校的“学困生”中约15%的是留守儿童,约8.5%的“学困生”父母离异是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只限于电话一线牵。家长对“学困生”的关注态度实在令人担忧;家长不能给孩子辅导;二是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社会不良思潮对学生的影响表现为:价值观、人生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二、“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1、了解学困生学情及成因
每一位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同,学习水平也不同,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要的就是了解学困生的学情,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其进行转化。
在我的班级中,有的学困生学习困难是因为贪玩,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学困生学习困难是因为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差,难以理解课上所学知识,也有的学困生学习困难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之考试成绩较差,缺乏自信心,形成了恶性循环……总之,找准“学困生”成因,是转化的起点和基础,为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了解和研究学生可用观察法,可查看学生的作业,可观察上课的表现,可查看测试的成绩,还可分别谈话,只有通过种种途径找到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转化。
2、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只有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要想让学困生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面向全体,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要更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困生都抬起头走路。教师能善待这些学生,就能使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增强,从而面对他们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其次,要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还有些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活动也让他们表现,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同时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学困生的威信。第三,要教育和引导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主观努力不够,而不是客观的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天资不好,意识到只有努力就能迎头赶上,从而增强自信心。
3、精心设计教学,多多关注学困生
教学设计要合理适合于全体学生,让优秀的能力拔高,学困生力争达标。当然当时达不到课标要求,可以降低标准让学困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随着学困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循序渐进提高学习目标。课堂关注学困生的方法很多,例如:较有能力的学困生可以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最困难的学困生可以读一读题目,做一做口算题等。出了语言的注意外,还有眼神多在他们身上逗留一会,寻困生就能感觉到教师的重视。根据期望理论,教师能够认定他们具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学生们会朝这个方向努力,乐此不疲。
4、课堂教学施教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不同层次。把全班学生中的1/5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优等生,3/5中等的学生编为中等生,1/5较差的学生编为学困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综合运用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手段,实施分层教学。如教学起始阶段是集体同授,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到教学进程的一定阶段时,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优等生按照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中等生可以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合作学习,学困生继续接受老师的直接教学,教学中又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对于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学习,采用模仿、记忆的方式;对于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的学习,采用探究的思考、交流与合作。最后,全班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以便及时进行反馈,整理知识,促进共同进步。
5、发挥同伴和家庭的良性影响作用
要成功转化数学学困生,除了依靠教师的力量,还应努力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如充分发挥学生同伴、家庭等方的作用,共同促进学困生的成长。在班上培养几名数学尖子生作为学习互助组的核心成员,让班上所有同学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向他们请教和讨论,并让这些同学特别关照这些学困生,在需要时给予热情的帮助。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困生选择合适的同桌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以积极的、接纳的、宽容的心态与学困生相处,帮助其建立自尊、增强自信,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困生”的转化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工作,持之以恒,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使每个“学困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信他们就会很快地走出“困境”的。
参考文献:
[1]仵敏.小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沈健.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陆筠.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胡春杰.数学学困生数学学习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以及学生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差异,势必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内部因素
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学习毅力。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不专心,做小动作,有的甚至还影响别的同学学习,回家做作业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或边吃零食,有的甚至当天晚上不做,第二天到校抄写同学的,只是为了应付老师,久而久之成了“学困生”。
2、外部因素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因素是“学困生”形成的外部主要条件之一。统计中发现我们学校的“学困生”中约15%的是留守儿童,约8.5%的“学困生”父母离异是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只限于电话一线牵。家长对“学困生”的关注态度实在令人担忧;家长不能给孩子辅导;二是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社会不良思潮对学生的影响表现为:价值观、人生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二、“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1、了解学困生学情及成因
每一位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同,学习水平也不同,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要的就是了解学困生的学情,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其进行转化。
在我的班级中,有的学困生学习困难是因为贪玩,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学困生学习困难是因为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差,难以理解课上所学知识,也有的学困生学习困难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之考试成绩较差,缺乏自信心,形成了恶性循环……总之,找准“学困生”成因,是转化的起点和基础,为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了解和研究学生可用观察法,可查看学生的作业,可观察上课的表现,可查看测试的成绩,还可分别谈话,只有通过种种途径找到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转化。
2、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只有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要想让学困生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面向全体,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要更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困生都抬起头走路。教师能善待这些学生,就能使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增强,从而面对他们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其次,要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还有些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活动也让他们表现,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同时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学困生的威信。第三,要教育和引导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主观努力不够,而不是客观的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天资不好,意识到只有努力就能迎头赶上,从而增强自信心。
3、精心设计教学,多多关注学困生
教学设计要合理适合于全体学生,让优秀的能力拔高,学困生力争达标。当然当时达不到课标要求,可以降低标准让学困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随着学困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循序渐进提高学习目标。课堂关注学困生的方法很多,例如:较有能力的学困生可以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最困难的学困生可以读一读题目,做一做口算题等。出了语言的注意外,还有眼神多在他们身上逗留一会,寻困生就能感觉到教师的重视。根据期望理论,教师能够认定他们具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学生们会朝这个方向努力,乐此不疲。
4、课堂教学施教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不同层次。把全班学生中的1/5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优等生,3/5中等的学生编为中等生,1/5较差的学生编为学困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综合运用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手段,实施分层教学。如教学起始阶段是集体同授,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到教学进程的一定阶段时,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优等生按照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中等生可以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合作学习,学困生继续接受老师的直接教学,教学中又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对于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学习,采用模仿、记忆的方式;对于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的学习,采用探究的思考、交流与合作。最后,全班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以便及时进行反馈,整理知识,促进共同进步。
5、发挥同伴和家庭的良性影响作用
要成功转化数学学困生,除了依靠教师的力量,还应努力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如充分发挥学生同伴、家庭等方的作用,共同促进学困生的成长。在班上培养几名数学尖子生作为学习互助组的核心成员,让班上所有同学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向他们请教和讨论,并让这些同学特别关照这些学困生,在需要时给予热情的帮助。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困生选择合适的同桌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以积极的、接纳的、宽容的心态与学困生相处,帮助其建立自尊、增强自信,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困生”的转化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工作,持之以恒,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使每个“学困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信他们就会很快地走出“困境”的。
参考文献:
[1]仵敏.小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沈健.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陆筠.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胡春杰.数学学困生数学学习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