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课程的几点思考

【作者】 王路路

【机构】 62201部队机关幼儿园



【正文】  【摘 要】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传统,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集体遗忘的尴尬,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慢慢从国人意识中丧失。重拾民族精神、寻求民族归宿、弘扬传统文化在我国当前教育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学课堂中开始,进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中华民族自信。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民族;课程

  一、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近年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件工程,深受国家领导人重视。因此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顺应国家发展形势,充分认清开展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认真负责的开展好传统教育。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材的需要
  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时期,是引导学生养性养德、追求正义、弘扬正气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孩子未来成长成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适应历史环境、顺应时代潮流,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优势尤其明显。一是在行为习惯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行为习惯,可有效引领孩子做一个知书达理、孝敬父母、讲道德的好孩子,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和一些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书籍,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孩子的成长指引领航;二是在心智培养方面。心智教育是关于人的心理成长和思维成长的教育和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思维对孩子的人格、能力、事业和幸福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著作,如《易经》《论语》《诗经》等既含概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又含概了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更含概了感受自然生活之美的艺术情操,对孩子心智发展十分有利。三是思想德育方面。“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传统文化教育,首先看重的是德行的修养,在思想德育培养方面有着几千年的传承,有着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和经典著作,认真学习能养其正心、纯其心灵、明其事理、知其礼节、约其行为,更能养爱国爱家情怀,对小孩的品行塑造十分重要。
  (三)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至今仍生生不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必须汲取的养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支柱,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也是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媒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能始孩子们内心世界更加充实,民族意识更加强烈,文化底蕴更加厚重,才不会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方向、丧失信仰、丢失国度、忘记中国人的本色,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要结合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不能一概而论,要分级分段实施,更应该择其优而学,不能将一些被历史所否定,有着浓重封建迷信思想的内容引进教学课堂,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传统文化典籍
  经、史、子、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小学课堂中可从中甄别和筛选优秀篇目,结合语文教学、读书活动、课外阅读等,分年级、学段推荐给学生。通过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推进文化经典的学习。
  (二)历史名人典故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励志、爱国、诚信、勤奋好学、孝亲敬长等方面的历史名人故事。教育过程中要深入发掘其中所承载的宝贵精神和传统美德,通过搜集、研讨、研究、讲演历史名人故事等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中华国粹
  中华武术、琴棋书画、匾额与楹联、中医、京剧、相声、茶道、瓷器工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教育中可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引进校园,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四)乡土文化
  地方戏曲、风筝、丝绸、剪纸、泥塑、核雕、仿古铜、篆刻、陶艺等民间文化各地径各不相同。教育中要注重搜集、挖掘市域和县域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乡土文化加以梳理,通过校外实践、春游践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乡土情节和艺术爱好特长。
  (五)文明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在今天仍是具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教育中要基于从点滴入手,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针对学生在生活礼仪、校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观看教育影片、演讲、辩论、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
  (六)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
  各种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国庆节、建党、建军、抗战胜利等重大纪念日,加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三、如何保证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实效
  (一)要完善教学课程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融入语文课本中,全面落实地方必修课程内容。编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读本,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利用晨诵、暮读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阅读活动,构建传统文化常态化学习模式。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进而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
  (二)要建强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直接决定着学习质量的好坏。从目前来看,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的老师相对较少,因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首先从老师入手,要充分发挥教师参予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利用外出培训或自主培训的方式,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能懂会教的传统文化老师。同时,要建立对教师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奖励制度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考核制度,从制度上鼓励老师和学生去开展学习传统文化教育。
  (三)要注重氛围营造
  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梳理整合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开辟专栏,通过黑板报、文化墙、校刊校报、广播站、微信、微博等载体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要以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教育、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推普周等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传统戏曲、非遗传承人、老革命家、文化达人等引进校园,开展艺术表演、艺术教学和文化宣传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旅行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甘泽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中华少年,2016,(9).
  [2]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
  [3]教科社,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教科社,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