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互补
【作者】 刘永志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古岘小学
【正文】 【摘 要】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经过广大教师的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兴趣;阅读;作文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经过广大教师的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解决难点
《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一夜的工作》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日理万机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将周总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周总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学生从中了解到周总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进一步激发起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教师通过正确诱导,激发情感,使学生身临其境,作出合理想象,道出有感情的语句来。如教<<啄木鸟医生>>的看图说话训练时,我积极诱导学生进入画面中去,把自己想象成啄木鸟医生和老树。我根据故事内容用计算机Flash软件制作了一个《啄木鸟医生》的动画片,画面栩栩如生,但是没有声音,请学生当“配音演员”来给啄木鸟医生和老树配上对话,学生们根据画面和故事情节,声情并茂地进行对话,当啄木鸟医生看到老树低垂着头,伤以哭泣时,学生用关切的语气给啄木鸟医生配音:“老树爷爷,您哪儿不舒服呀?”给老树配音的学生用伤心的语调说:“我全身长满了虫子,难受极了,呜-呜-。”这时啄木鸟医生面带微笑地停在树上,学生又用温和的声音给啄木鸟医生配音:“老树爷爷,您别难过,我一定会把您的病冶好的。”当啄木鸟医生把老树的病冶好后,老树挺直了树干,舒展枝叶,精神抖擞,给老树配音的学生高兴地连嘴了合不拢,他配音道:“啄木鸟医生,你治好了我的病,我该怎么感谢你呢?”给啄木鸟医生配音的学生笑着说:“不用谢,老树爷爷,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请您保重身体啊!”这一句句洋溢着童趣的语言不仅表达了图中啄木鸟医生和老树爷爷之间的友谊之情,也表达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关键在于如何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学生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因而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上课时,打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学生已经进入到了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所在,它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将学生注意力紧紧吸引,思维活跃,主动探索,由此引出课题,自然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四、提高阅读教学的增值效应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慎,还以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电教已火化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月光曲》一文的第九段是重点,也是难点。皮鞋将为什么能“好像面对着大海”感受贝多芬创造的美的音乐形象呢?盲姑娘无法看见东西,为什么也能“看到了他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教学中,利用图片、视频,录音和感情朗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创设情境,铺设阶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第九节,想象画面内容,在出示三幅电脑幻灯片,请学生描绘其美好的意境,接着播放《月光曲》,同时根据音乐意境在此出示三幅幻灯片,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贝多芬激动起伏的情感,不知不觉进入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角色”,然后,再次欣赏《月光曲》,同时播放课文录音,以此出示三张幻灯片,让学生在这图、声、乐、情的和谐情境中,再一次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怎样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水到渠成地解决本科的重点、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顺利突破,帮助学生轻松扫除学习障碍,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紧紧握在手中,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大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大量节省时间,在有限的40封钟内获得更大效益,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
五、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都望“文”生畏。而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难点。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形、声、光、色的传递,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作文教学难点的解决。如在指导学生写《春天》这篇作文时,运用信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首先我把这次作文要求出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审题,细致分析,讨论其内容要求,让学生明确,这篇作文一是写景,二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三要写出动态和静态。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样写”,而关键又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因此,在审题之后,我就播放了一段春天田野的录像。第一次放录像,意在显现春天的田野美景,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这时,我只给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按顺序观察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此时,那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动人的音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写作兴趣。当学生有序地把画面上的景物说完整后,第二次放录像,定格出现各种景物,给学生一个细致观察的机会。这次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找到春天景物的特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写具体的问题。第三次放录像,一是要求学生注意景物的动态、静态,二是给学生一个完整印象,使他们思路更清晰。录像反复播放,教师适时指导,多数学生看完录像后,都能绘声绘色地进行描述,他们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学,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抽象为直观,提高教学效果,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使每个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发挥作用,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旭卿《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2期
[2]青岛市教育委员会《信息技术培训教程》,《多媒体与多媒体电脑》[J]2000年204页
[3]青岛市教育委员会《信息技术培训教程》,《多媒体课件》 [ J] 2000年 187页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兴趣;阅读;作文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经过广大教师的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解决难点
《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一夜的工作》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日理万机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将周总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周总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学生从中了解到周总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进一步激发起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教师通过正确诱导,激发情感,使学生身临其境,作出合理想象,道出有感情的语句来。如教<<啄木鸟医生>>的看图说话训练时,我积极诱导学生进入画面中去,把自己想象成啄木鸟医生和老树。我根据故事内容用计算机Flash软件制作了一个《啄木鸟医生》的动画片,画面栩栩如生,但是没有声音,请学生当“配音演员”来给啄木鸟医生和老树配上对话,学生们根据画面和故事情节,声情并茂地进行对话,当啄木鸟医生看到老树低垂着头,伤以哭泣时,学生用关切的语气给啄木鸟医生配音:“老树爷爷,您哪儿不舒服呀?”给老树配音的学生用伤心的语调说:“我全身长满了虫子,难受极了,呜-呜-。”这时啄木鸟医生面带微笑地停在树上,学生又用温和的声音给啄木鸟医生配音:“老树爷爷,您别难过,我一定会把您的病冶好的。”当啄木鸟医生把老树的病冶好后,老树挺直了树干,舒展枝叶,精神抖擞,给老树配音的学生高兴地连嘴了合不拢,他配音道:“啄木鸟医生,你治好了我的病,我该怎么感谢你呢?”给啄木鸟医生配音的学生笑着说:“不用谢,老树爷爷,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请您保重身体啊!”这一句句洋溢着童趣的语言不仅表达了图中啄木鸟医生和老树爷爷之间的友谊之情,也表达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关键在于如何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学生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因而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上课时,打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学生已经进入到了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所在,它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将学生注意力紧紧吸引,思维活跃,主动探索,由此引出课题,自然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四、提高阅读教学的增值效应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慎,还以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电教已火化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月光曲》一文的第九段是重点,也是难点。皮鞋将为什么能“好像面对着大海”感受贝多芬创造的美的音乐形象呢?盲姑娘无法看见东西,为什么也能“看到了他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教学中,利用图片、视频,录音和感情朗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创设情境,铺设阶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第九节,想象画面内容,在出示三幅电脑幻灯片,请学生描绘其美好的意境,接着播放《月光曲》,同时根据音乐意境在此出示三幅幻灯片,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贝多芬激动起伏的情感,不知不觉进入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角色”,然后,再次欣赏《月光曲》,同时播放课文录音,以此出示三张幻灯片,让学生在这图、声、乐、情的和谐情境中,再一次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怎样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水到渠成地解决本科的重点、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顺利突破,帮助学生轻松扫除学习障碍,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紧紧握在手中,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大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大量节省时间,在有限的40封钟内获得更大效益,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
五、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都望“文”生畏。而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难点。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形、声、光、色的传递,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作文教学难点的解决。如在指导学生写《春天》这篇作文时,运用信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首先我把这次作文要求出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审题,细致分析,讨论其内容要求,让学生明确,这篇作文一是写景,二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三要写出动态和静态。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样写”,而关键又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因此,在审题之后,我就播放了一段春天田野的录像。第一次放录像,意在显现春天的田野美景,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这时,我只给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按顺序观察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此时,那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动人的音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写作兴趣。当学生有序地把画面上的景物说完整后,第二次放录像,定格出现各种景物,给学生一个细致观察的机会。这次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找到春天景物的特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写具体的问题。第三次放录像,一是要求学生注意景物的动态、静态,二是给学生一个完整印象,使他们思路更清晰。录像反复播放,教师适时指导,多数学生看完录像后,都能绘声绘色地进行描述,他们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学,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抽象为直观,提高教学效果,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使每个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发挥作用,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旭卿《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2期
[2]青岛市教育委员会《信息技术培训教程》,《多媒体与多媒体电脑》[J]2000年204页
[3]青岛市教育委员会《信息技术培训教程》,《多媒体课件》 [ J] 2000年 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