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运用演示艺术服务数学教学
【作者】 喻正梅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檀木林小学
【正文】 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都说明人们通过眼睛感知事物的重要性。由于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以使学生透彻理解其实际意义。而借助于演示,可把抽象的具体的实物或模型等结合起来,不仅可使学生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呢?
一、展示适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在课堂上进行实物演示是为了使“学生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实物教具应该是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选好要演示的事物、模型或图片,并选好演示方法、检验演示器材后,在课中讲到与教学内容有关部分需要让学生观察时再把事物准备好的教具拿出来。若过早或过晚展示教具,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一册里的“认识立体图形”时,课前教师将准备好的学具盒子分发给每个小组,再自备一份和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包装盒,先让学生说说这些包装盒的名称或用途,然后教师拿出其中一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一小会儿,再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学具盒里找到与它形状相同的模具,并要求他们动手摸一摸、说一说、感知这个立体图形的特点,从而认识它、记住它。
二、“讲”、“演”结合
单纯的讲解往往太抽象,单一的演示往往又欠深刻,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数学知识光靠教师讲还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于是教师通过直观演示来帮助他讲解,“讲”、“演”紧密配合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还可以先演示后讲述,或叫学生回答问题,带着问题观察演示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讲”、“演”方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发展其观察能力的思维能力,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将讲解与演示有机地结合,这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不可一概而论。但必须明确,教师的演示要操作熟练,具有一定的技巧;教师的讲解要准确熟练,要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对观察方法、操作规程、本质特征、学习的重点等进行讲解或提出适当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内容与“讲”、“演”同步,才能使学生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在教学相关知识的时候,光靠“讲”、是不行的,学生认知不了,还得拿着“道具”演。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里学习“平面图形”时,为了让学生领会“面在体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课堂中当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立体图形,这时只教师拿出一个立体图形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认形状、说名称、谈特征后,再拿出自己学具盒里的长方体,让学生拓画,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感知长方形只是长方体上面的面,然后进一步认知立体图形长方体与平面图形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自己的说、老师的讲、自己看、认、摸、画,很快掌握了长方形的名称与特征以及由来。
三、唤起想象
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局限,头脑中存储的表象贫乏,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和规律不易理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加强直观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描绘,比喻联系实际等方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感知事物,形成生动、真实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
四、全面感知
教师的演示不仅要有清晰的过程,使学生看清楚演示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看清楚演示的结果,使学生明了演示等到的结论与教材所讲的是一致的,有些直观教具在必要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看一看、摸一摸,进行多方面的感知,使之获得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相信教师的演示是可靠的,教材上的结论是正确的。
例如,作平行线、垂线、画等腰三角形,还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等,这些都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给学生看,这也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例如教学这一题时:1.6米长的长方体木料,锯成相等的4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1200平方厘米。这根木料原来的体积是多少?在理解这一题的基础上,我先拿一个大西瓜演给学生看,大西瓜在未切开时表面积是墨绿色的表皮,切开两半时,表面积增加了哪两部分?学生一看演示就明白表面积是增加了两个红色的面。然后我也拿出一个泡沫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都涂上红色。然后指导学生上讲台演示,先把它锯成两段,让学生看过明白,锯成两段后的泡沫长方体增加了2个面,都是白色的。再继续锯成三段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个面?又是什么颜色的?(增加了4个面,都是白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去完成黑板这条题目。学生通过如此逼真的演示实验,很容易理解锯成4段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6个面,增加的表面积就是6个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一个底面积,用底面积乘以长就是它的体积。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操作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问题多让学生自己解答,演示和实验也多让学生参与,这就是艺术。
课堂教学演示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问题,而是一门技巧,是一种艺术。教师只有不断积累经验,讲求演示技巧,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
一、展示适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在课堂上进行实物演示是为了使“学生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实物教具应该是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选好要演示的事物、模型或图片,并选好演示方法、检验演示器材后,在课中讲到与教学内容有关部分需要让学生观察时再把事物准备好的教具拿出来。若过早或过晚展示教具,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一册里的“认识立体图形”时,课前教师将准备好的学具盒子分发给每个小组,再自备一份和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包装盒,先让学生说说这些包装盒的名称或用途,然后教师拿出其中一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一小会儿,再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学具盒里找到与它形状相同的模具,并要求他们动手摸一摸、说一说、感知这个立体图形的特点,从而认识它、记住它。
二、“讲”、“演”结合
单纯的讲解往往太抽象,单一的演示往往又欠深刻,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数学知识光靠教师讲还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于是教师通过直观演示来帮助他讲解,“讲”、“演”紧密配合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还可以先演示后讲述,或叫学生回答问题,带着问题观察演示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讲”、“演”方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发展其观察能力的思维能力,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将讲解与演示有机地结合,这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不可一概而论。但必须明确,教师的演示要操作熟练,具有一定的技巧;教师的讲解要准确熟练,要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对观察方法、操作规程、本质特征、学习的重点等进行讲解或提出适当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内容与“讲”、“演”同步,才能使学生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在教学相关知识的时候,光靠“讲”、是不行的,学生认知不了,还得拿着“道具”演。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里学习“平面图形”时,为了让学生领会“面在体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课堂中当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立体图形,这时只教师拿出一个立体图形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认形状、说名称、谈特征后,再拿出自己学具盒里的长方体,让学生拓画,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感知长方形只是长方体上面的面,然后进一步认知立体图形长方体与平面图形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自己的说、老师的讲、自己看、认、摸、画,很快掌握了长方形的名称与特征以及由来。
三、唤起想象
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局限,头脑中存储的表象贫乏,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和规律不易理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加强直观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描绘,比喻联系实际等方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感知事物,形成生动、真实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
四、全面感知
教师的演示不仅要有清晰的过程,使学生看清楚演示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看清楚演示的结果,使学生明了演示等到的结论与教材所讲的是一致的,有些直观教具在必要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看一看、摸一摸,进行多方面的感知,使之获得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相信教师的演示是可靠的,教材上的结论是正确的。
例如,作平行线、垂线、画等腰三角形,还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等,这些都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给学生看,这也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例如教学这一题时:1.6米长的长方体木料,锯成相等的4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1200平方厘米。这根木料原来的体积是多少?在理解这一题的基础上,我先拿一个大西瓜演给学生看,大西瓜在未切开时表面积是墨绿色的表皮,切开两半时,表面积增加了哪两部分?学生一看演示就明白表面积是增加了两个红色的面。然后我也拿出一个泡沫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都涂上红色。然后指导学生上讲台演示,先把它锯成两段,让学生看过明白,锯成两段后的泡沫长方体增加了2个面,都是白色的。再继续锯成三段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个面?又是什么颜色的?(增加了4个面,都是白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去完成黑板这条题目。学生通过如此逼真的演示实验,很容易理解锯成4段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6个面,增加的表面积就是6个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一个底面积,用底面积乘以长就是它的体积。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操作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问题多让学生自己解答,演示和实验也多让学生参与,这就是艺术。
课堂教学演示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问题,而是一门技巧,是一种艺术。教师只有不断积累经验,讲求演示技巧,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