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数学补困策略

【作者】 王永庆

【机构】 贵州省盘州市胜境街道大石洞小学



【正文】  作为一线教师,都有一种无奈而必须面对的工作—补困。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积累的多少不同,学习态度习惯的不同,班中学生成绩总是有差异的,那些在学习中不能自行理解并解决相应问题、不积极完成个人学习任务的学生,将被作为学困生受到各方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改革已在教师中广泛展开讨论,并开始了相应的研究,基于此种研究,我对补困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了解学困原因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分数是判断是否学困生的唯一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数学学习评价的指导下,现如今对学困生的界定应有多元的思考。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观察,可以发现学困生有多种类型,第一种,是前期知识积累较之同龄学生少,在学习过程中很迷茫,不知如何表达,接受新知识较慢的学生。第二种,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多是头脑聪明,好动难静,是受家长溺爱、无拘无束所至。表现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又不能自觉回顾所学知识,造成了知识环节的缺失。第三种,由于启智较晚,记忆力不佳,虽然学习努力,家长、老师、同学都为此耗费心力却几乎无效果,这在每个学校虽为极少数,但在如今“及格率”要保证,这仍成为教师和校方十分头痛的事。
  二、制订帮扶方案
  据我在工作中观察后的粗略分类,我制订出了不同的帮扶方案,作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与同仁探讨。
  第一种学困生是暂时的,充满希望的。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帮助,针对知识积累上的不足,及时补上,并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加强相关旧知识的学习。通常这类学生有学好的愿望,教师需要为其指明需补足哪些方面的内容,给其短期的目标,达到后及时表扬和认可,这类学生会很快进入正常生的行列。在初入学的学生中,此类情况较多,学龄前由于家长的知识层次不一,教育意识不够,学生入学前知识积累参差不齐。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材对学生有知识储备的要求,且学习速度较快。这类学生明显感到学得吃力,教师要常与家长联系,首先要让家长明确孩子的不足,与教师配合,积极补习,他们会给教师和家长以日新月异的感觉的。
  第二类学困生常出现在家境不错、家长较忙,对孩子的管理,溺爱放纵多、约束和交流少的家庭。常听教师如此评价这类学生“好则是个人才,不好就成祸害”。要帮助这类学生,知识的补习是次要的,主要是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发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需要教师常与家长联系与孩子沟通,将家长需要配合的方面告知,并要求家长争取做到。对于忙碌的家长,可要求其和孩子共同制订作息时间,确定孩子需要承担且完全能够承担的任务,如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洗脸、洗脚、洗手绢,自己整理书包等,家长只做最后的验收工作,这样可使忙碌的家长快速有效地完成对孩子的督导,当然这需要培养一定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状态。有了良好的习惯,知识的补习对于这样的孩子是很轻松的了。
  第三类学生是最让师长头痛的,费尽心力却收效甚微。他们多会用迷茫的眼神看着你,对你一遍又一遍的讲解表示不理解,课堂上听讲看上去很认真,却一问三不知。即使是鹦鹉学舌般地复述老师的话都显得那么困难,这使我想起一本杂志上说到的:大文豪巴尔扎克连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也不会解答。也许是我们整齐划一的期待让他们在自己的弱势中苦苦挣扎。这使我想到了一位校长讲的故事,他在澳洲进行教育访问时,见到一个教室只有一位学生,教师在耐心的一遍一遍地比划着讲解着,到了眼前一看,才发现孩子的眼光呆滞,边听边玩。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了很久,在同一学校里,可以不同学生不同对待,真正体现了关注学生的未来,当知识是他无法接受的内容时,何不让他去学生存,学着认识社会,学一技之长呢?让我们真正的关注孩子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未来,对于那些极个别的接受书本知识有障碍的孩子,就该寻其擅长之处,引导其掌握有助于生存的技能。否则,我们就会培养出一个既无知识又无技能的生存有障碍的人,这就有悖于教育应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了。
  三、允许学生螺旋状成长
  教师和家长希望孩子成绩飞速提升,但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学困状况并非一补即好的,教师应克服急躁心理,要循序渐进,不必天天紧抓不放,孩子毕竟承压能力有限,接受能力各有差异,在助其提高的过程中,允许他们有适当放松的时候,避免适得其反,造成厌学的情绪,欲速则不达。
  总之,补困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多讲几遍,而是要分析学困原因,对症下药,并要有一颗平常心,本着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尊自信好学的孩子,作这教师要调整好工作的心态,热情而有耐心地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