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之我见
【作者】 郑学文 李丽萍
【机构】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南隅小学
【正文】 一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俗话说“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就需要一年级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培养和科学的管理。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帮助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顺利完成过渡。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爱上学。所以,一年级的新生入学教育要“小心翼翼”。孩子在入学前,一般来说,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好奇盼望上学的,入学后,假如我们的工作稍有不慎,孩子的这种热情就会冷却下来,以至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老师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一开始的那种爱上学的心境。这比教会学生一个字,一道题重要的多。
例如: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带领他们参观校园,告诉他们厕所在哪儿,教务处在哪儿,老师办公室在哪儿……而且,每遇见一位老师,都带着孩子们问好,并告诉他们这样做就是有礼貌。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下子变成了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孩子面对的困难是很多的。如果有老师的爱,有老师耐心的帮助,孩子们就有信心克服这些困难,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并爱上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所在的班级,这就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成功了一半。
二、要求细,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促进习惯养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好动、好玩,我们更要重视从各方面细致要求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1、制定班规简单有效。因为是低年级,班规并不能由学生讨论产生,而是由老师统一制定。一般规则:要简单有效,不要高不可攀。一般情况下,一个星期可只提一个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个星期做得不好,下个星期继续做,直到做到为止。
比如说:孩子入学第一周对孩子们在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可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因为孩子是在儿歌中长大的,儿歌琅琅上口、简单易记,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为了提醒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就进教室,告诉学生:“铃声响,进课堂,小小嘴巴快闭上!静等老师把课上!”一周下来,孩子听到铃声响进课堂的习惯基本可以养成。于是,第二周可把侧重点放在了课前准备上。教给孩子们: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书和文具盒,摆在桌子上。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背一下儿歌就能解决的。所以,在背儿歌的基础上我反复强调,慢慢养成习惯。当一个要求没有达成目标时,不要轻易提更多的要求,这样会适得其反。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可根据班级的实际,依次提出“路队快静齐”“上课要听讲”“起立要站直”“发言先举手”“早晨到校,先交作业后晨读”“坐如钟”“静静听”等要求。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静”。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上课的纪律是管好整个班级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工作。而学会倾听则更是学会学习的首要条件。所以,有几周,我们班行为养成方面的要求就是一个字:静。要求学生能静静听老师讲课,听同学的发言。这个要求孩子们不容易做到,所以就可持续几个星期。
2、行为训练达到规范。行为养成训练要有规矩,即力求达到一定的标准。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如果训练没有标准,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后再纠正就困难了。如遵守课堂纪律,升国旗时要肃立等对这些规范点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训练学生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不由自主的行动。
例如: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的习惯,训练一开始就应按“二要”和“二不要”进行规范训练。“二要”即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市尺;连续看书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儿。“二不要”即不要在光线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
上和走路时或者在动荡的车厢里看书。这样一来,教师时时地指导和检查学生也学有要求、行有尺度。开始的第一步走好了,以后的每一步就能走好、走稳。
三、评价快,奖罚相结合,激励学生发展。
要想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只靠老师的提醒、教育也是不够的,我认为要建立一个与其学习、行为等挂钩的评价制度。评价可分成两块:一块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评价,一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1、以个人为单位的评价。
一颗红红的五角星、一张笑脸、一支铅笔在低年级学生的眼里都是极具诱惑力的礼物。因此,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奖励卡贴到教室后墙上,根据日常、课堂、作业等中的表现,奖励五角星,得到十颗星就换一个笑脸,得到五个笑脸就可以得到老师的礼物——铅笔。
这是奖励,当然也有处罚。
对于违反常规要求的小朋友,可采用点名的方式。要是在上课时,被点到两次名,就要被加一个哭脸,一个哭脸就抵消一个笑脸。或者马上解决,比如让其在下课的时候,读五分钟的书。同时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接受了处罚。还有一点你必须做到,那就是即使是处罚,也要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真爱。
2、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
可把班中学生根据人数分成几个大组,每周在黑板的右侧写上小组的组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好的小组得一颗★。这项评比全体老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一个星期进行一次小结。比如说,早晨到校,要求学生及时把回家作业交上来。看哪一个小组交得快又齐,哪一个小组就得到一个★。再如课前准备,在预备铃响过之后,教师对每一小组的课前准备情况扫视一下,如果小组成员人人都放好了书本和文具盒,则加一颗星,否则不得加星。因为有全体老师参与进来,所以对孩子的评价也不会因为只有班主任老师的参与而显得片面。因为评比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则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因为五角星是画在了黑板的右面,所以比贴在墙上更醒目,对孩子的提醒作用更直接,也更有效。孩子有的时候真的是极为有趣有意思的。比如当你进教室的时候,你不必说:“孩子们,安静!请安静!”你只要拿起一支彩色的粉笔,高高举着手,做出要给哪一个小组加★的样子,他们自会互相督促着告诉还没有安静下来的同组成员:“加星了!加星了!坐好!坐好!”这比老师扯着嗓子喊“安静”更加有效。
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可利用几分钟时间对本周情况进行小结。哪个组得星最多,哪个组的组员就会在下周轮流当小老师上讲台领读课文。小老师每天一人轮渡上岗,培养了孩子的能力。
总之,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班主任工作要求要细,训练要严,检查要勤,评价要快,示范要多,帮助要实,联系要密切。
一、帮助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顺利完成过渡。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爱上学。所以,一年级的新生入学教育要“小心翼翼”。孩子在入学前,一般来说,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好奇盼望上学的,入学后,假如我们的工作稍有不慎,孩子的这种热情就会冷却下来,以至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老师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一开始的那种爱上学的心境。这比教会学生一个字,一道题重要的多。
例如: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带领他们参观校园,告诉他们厕所在哪儿,教务处在哪儿,老师办公室在哪儿……而且,每遇见一位老师,都带着孩子们问好,并告诉他们这样做就是有礼貌。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下子变成了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孩子面对的困难是很多的。如果有老师的爱,有老师耐心的帮助,孩子们就有信心克服这些困难,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并爱上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所在的班级,这就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成功了一半。
二、要求细,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促进习惯养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好动、好玩,我们更要重视从各方面细致要求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1、制定班规简单有效。因为是低年级,班规并不能由学生讨论产生,而是由老师统一制定。一般规则:要简单有效,不要高不可攀。一般情况下,一个星期可只提一个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个星期做得不好,下个星期继续做,直到做到为止。
比如说:孩子入学第一周对孩子们在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可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因为孩子是在儿歌中长大的,儿歌琅琅上口、简单易记,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为了提醒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就进教室,告诉学生:“铃声响,进课堂,小小嘴巴快闭上!静等老师把课上!”一周下来,孩子听到铃声响进课堂的习惯基本可以养成。于是,第二周可把侧重点放在了课前准备上。教给孩子们: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书和文具盒,摆在桌子上。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背一下儿歌就能解决的。所以,在背儿歌的基础上我反复强调,慢慢养成习惯。当一个要求没有达成目标时,不要轻易提更多的要求,这样会适得其反。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可根据班级的实际,依次提出“路队快静齐”“上课要听讲”“起立要站直”“发言先举手”“早晨到校,先交作业后晨读”“坐如钟”“静静听”等要求。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静”。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上课的纪律是管好整个班级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工作。而学会倾听则更是学会学习的首要条件。所以,有几周,我们班行为养成方面的要求就是一个字:静。要求学生能静静听老师讲课,听同学的发言。这个要求孩子们不容易做到,所以就可持续几个星期。
2、行为训练达到规范。行为养成训练要有规矩,即力求达到一定的标准。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如果训练没有标准,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后再纠正就困难了。如遵守课堂纪律,升国旗时要肃立等对这些规范点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训练学生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不由自主的行动。
例如: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的习惯,训练一开始就应按“二要”和“二不要”进行规范训练。“二要”即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市尺;连续看书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儿。“二不要”即不要在光线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
上和走路时或者在动荡的车厢里看书。这样一来,教师时时地指导和检查学生也学有要求、行有尺度。开始的第一步走好了,以后的每一步就能走好、走稳。
三、评价快,奖罚相结合,激励学生发展。
要想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只靠老师的提醒、教育也是不够的,我认为要建立一个与其学习、行为等挂钩的评价制度。评价可分成两块:一块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评价,一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1、以个人为单位的评价。
一颗红红的五角星、一张笑脸、一支铅笔在低年级学生的眼里都是极具诱惑力的礼物。因此,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奖励卡贴到教室后墙上,根据日常、课堂、作业等中的表现,奖励五角星,得到十颗星就换一个笑脸,得到五个笑脸就可以得到老师的礼物——铅笔。
这是奖励,当然也有处罚。
对于违反常规要求的小朋友,可采用点名的方式。要是在上课时,被点到两次名,就要被加一个哭脸,一个哭脸就抵消一个笑脸。或者马上解决,比如让其在下课的时候,读五分钟的书。同时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接受了处罚。还有一点你必须做到,那就是即使是处罚,也要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真爱。
2、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
可把班中学生根据人数分成几个大组,每周在黑板的右侧写上小组的组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好的小组得一颗★。这项评比全体老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一个星期进行一次小结。比如说,早晨到校,要求学生及时把回家作业交上来。看哪一个小组交得快又齐,哪一个小组就得到一个★。再如课前准备,在预备铃响过之后,教师对每一小组的课前准备情况扫视一下,如果小组成员人人都放好了书本和文具盒,则加一颗星,否则不得加星。因为有全体老师参与进来,所以对孩子的评价也不会因为只有班主任老师的参与而显得片面。因为评比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则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因为五角星是画在了黑板的右面,所以比贴在墙上更醒目,对孩子的提醒作用更直接,也更有效。孩子有的时候真的是极为有趣有意思的。比如当你进教室的时候,你不必说:“孩子们,安静!请安静!”你只要拿起一支彩色的粉笔,高高举着手,做出要给哪一个小组加★的样子,他们自会互相督促着告诉还没有安静下来的同组成员:“加星了!加星了!坐好!坐好!”这比老师扯着嗓子喊“安静”更加有效。
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可利用几分钟时间对本周情况进行小结。哪个组得星最多,哪个组的组员就会在下周轮流当小老师上讲台领读课文。小老师每天一人轮渡上岗,培养了孩子的能力。
总之,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班主任工作要求要细,训练要严,检查要勤,评价要快,示范要多,帮助要实,联系要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