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海的女儿》教学案例与反思

【作者】 张和平

【机构】 黑龙江省萝北县团结镇苇场学校



【正文】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主人公小人鱼是一个舍弃了安适的仙界生活和三百年的寿命,在大风暴的大海中,义无返顾地拯救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追求爱情的形象。她美好的心灵打动着每一个读者。这正是安徒生追求美、创造美、肯定和颂扬人类伟大灵魂的思想的体现,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反映。美人鱼奉献的、执着的、勇敢的、坚强的精神品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是心灵洗涤,亦是心灵启导。由于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学期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力求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交流为辅,对于重点部分采取学生小组交流、再对重点句子反复研读的方法,使得学生的情感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教学片段
  片段一:对故事框架的整理
  师:在这节课里预习里我们已经认识了美丽的小人鱼,谁能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说明:由于故事篇幅较长,学生复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这里为了突破难点。,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故事框架,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再按照所填图表内容进行介绍,






  (1) 指名交流,理清文章叙顺序。(学生讲出重点内容和情节就可以)
  (2)简述课文大意。
  片段二:重点部分研读
  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小人鱼想要追求怎样的幸福?
  (2)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哪些痛苦?
  (3)小人鱼最后获得它她想要的幸福吗?
  2、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对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
  3、小组讨论:
  (1)小人鱼想要得到怎样的幸福?为了得到幸福他承受了哪些痛苦?
  (2)小人鱼为什么最后没有听从姐姐们的话杀了王子?
  (3)小美人鱼为了使心爱的王子能获得幸福,自己甘愿化为泡沫,你认为她这样做值得吗?
  (4)你喜欢这个结局吗?
  4、全班交流。
  片段三:文章主题的感悟和深化
  1、师:读完故事,你感动吗?想不想把故事中你最感动的地方说给大家听?
  (先小组内整理再全班交流)
  2、多媒体出示,播放音乐。
  师:小人鱼变成了透明的小精灵在天空飞翔着,在世界的上空撒播着微笑和爱……小人鱼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全班交流、培养想象能力)
  3、写话练习。
  读了故事,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一写吧?(完成后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片段四:拓展阅读
  1、师: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小人鱼为了别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美好的心灵打动着每一个读者。你们知道创作出这样优美的童话的作者是谁吗?——安徒生
  2、你了解安徒生吗?还读过哪些他的作品?
  (1)指名交流。
  (2)师简单介绍安徒生的生平。
  师:其实,安徒生的一生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屏幕出示安徒生简介) 
  (3)推荐四个小故事《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课后阅读。
  3、师:你还知道哪些童话作家?读过他的什么故事?
  师简单介绍格林兄弟。
  4、师:这么多优美的童话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老师为大家设计了几个课外作业——对于老师推荐阅读的几篇童话故事,哪个童话的结局你觉得不满意,试着改写一下,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
  (三)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三学段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下转第105页)(上接第106页)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海的女儿》这一课给我们呈现出的,正是凸显了这一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以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环节教学中,使学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体会到了小人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善良与纯真。在扩展学生阅读面这一点上,教师也能够不惜浓墨重彩,科学地安排教学重点部分的教学时间,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下功夫,有《海的女儿》一篇扩展到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又由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延伸到了格林童话,乃至于所有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可谓是以点带面,最大限度的发挥了阅读课文一篇带多篇的激励功能。
  总体看来,这一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以下几个亮点:
  1、借助基础,快速阅读。
  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可一定的阅读速度,而且《海的女儿》这篇课文大多数同学已经读过,因此教师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文本的深入分析上,只是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与学生展开的深入交流,这样就节约了阅读时间,而且教学效果并不受影响。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而且还为扩展阅读预留出了时间,有效的完成了“快乐读书屋”关于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目标。
  2、以读感悟,培养阅读能力。
  课文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因而学生在学习时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教师针对重点部分如“体会小人鱼所遭受的痛苦”、“小人鱼为什么没有杀死王子”等问题展开、反复阅读、集中讨论,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阅读课文时。不在小的问题上浪费时间,能够抓住重点阅读,理解并掌握与文章思想感情关连部分要作为重点分析和阅读的方法,为他们进行第四学段的阅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培养终身阅读习惯。
  本课是一篇童话,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抓住童话的特点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沉浸在童话的美好境界里,同时也使学生理解,童话不等同于现实,但是童话却寄托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与希冀。在课堂上教师培养通过重点阅读、小组讨论、修改结尾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安排学生读书时,每次都有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对有兴趣读或读得好的学生,老师都应及时肯定,以保持学生学习朗读的积极性。这些都对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海的女儿》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进步了不少。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乐于与人交流,更善于与他人合作,更积极地探索课文内容,更主动地学习进取,更乐意地发表自己的体验感,更重要的是,对阅读更有兴趣了,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乐于看到的教学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