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中专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作者】 伍 菊
【机构】 云南省昭通市体育运动学校
【正文】 2002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也是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中专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健全完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心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
一、当前中专学校体质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6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爆发力、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经综合分析,影响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主要原因如下:
1.“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参与课余锻炼的时间。1994年国家教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小学生每日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含中专生)8小时睡眠”。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及睡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生普遍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学业负担过重,近七成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长期的加压加码,使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的睡眠缺乏,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夜以继日的埋头学习,导致学生视力减退。
2.学校体育的缺位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利军认为:“导致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与学校体育的相对滞后有关”,“(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体育观念落后,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提高;强调动作技术规范的传授而忽视运动过程乐趣的体验。
3.不良的饮食习惯损害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饮食和营养是保护和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提高活动能力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体能和保持良好的体态。研究表明,肥胖与高血压有密切相关,过重的压力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不良的饮食习惯,再加上运动不足,使摄入的营养物质在体内囤积,导致肥胖率逐年攀升。
二、充分发挥中专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的功能
学校教育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学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1.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团体、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对话,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借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2.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塑造学生的个性品格。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学同样应该讲究艺术性。体育教师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处处以身作则,以行动感化学生,以爱心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沐浴在友爱上进的氛围中,才利于良好品格的建塑。如在进行体育项目教学时,结合讲解各项目的发展史和近期我国在奥运、亚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战果,以及我国运动健将在体坛上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一些伟人、科学家等注重体育锻炼的典型事例,如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等事例,让学生明白:实现理想,体质是成功的支柱,否则,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就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队列队形练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体操项目跳箱、跳马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进行田径中长跑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各种比赛中,无论胜负,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要结合体育学科教学特点,探索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途径和方法,以良好师德影响学生,以行为规范训练学生,以常规要求规范学生,以坦诚热情关爱学生,以文明手段教育学生等具体做法,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3.通过体育教育活动调节学生的紧张心理。在体质与健康新《标准》的统领下,中专体育教学应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中专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发展时期,各种心理矛盾冲突经常出现,在训练中往往会因遇到困难,由此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造成心理上的不稳定状态,陷入沮丧苦恼境地。如果对此不做及时的心理调适恢复,学生抗疲劳的能力就会下降,并且将严重影响体育课的学习训练实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心理恢复是不可忽视的。在训练期间,教师应多鼓励和开导学生,使其具有积极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努力克服由于疲劳和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和厌倦情绪。对个别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教师还应该及时与之谈话,采用淋浴或自我暗示法,运用正确表象法、娱乐法、气功等措施,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冷静地化解不利因素,以求尽快恢复正常情绪。
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新的体育标准明显地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侧重学生学习动机、进取精神的培养,把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对教学内容只提出最低的技术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成绩,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只有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地增强青少年体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中专学校体质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6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爆发力、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经综合分析,影响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主要原因如下:
1.“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参与课余锻炼的时间。1994年国家教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小学生每日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含中专生)8小时睡眠”。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及睡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生普遍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学业负担过重,近七成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长期的加压加码,使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的睡眠缺乏,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夜以继日的埋头学习,导致学生视力减退。
2.学校体育的缺位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利军认为:“导致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与学校体育的相对滞后有关”,“(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体育观念落后,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提高;强调动作技术规范的传授而忽视运动过程乐趣的体验。
3.不良的饮食习惯损害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饮食和营养是保护和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提高活动能力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体能和保持良好的体态。研究表明,肥胖与高血压有密切相关,过重的压力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不良的饮食习惯,再加上运动不足,使摄入的营养物质在体内囤积,导致肥胖率逐年攀升。
二、充分发挥中专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的功能
学校教育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学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1.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团体、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对话,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借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2.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塑造学生的个性品格。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学同样应该讲究艺术性。体育教师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处处以身作则,以行动感化学生,以爱心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沐浴在友爱上进的氛围中,才利于良好品格的建塑。如在进行体育项目教学时,结合讲解各项目的发展史和近期我国在奥运、亚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战果,以及我国运动健将在体坛上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一些伟人、科学家等注重体育锻炼的典型事例,如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等事例,让学生明白:实现理想,体质是成功的支柱,否则,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就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队列队形练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体操项目跳箱、跳马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进行田径中长跑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各种比赛中,无论胜负,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要结合体育学科教学特点,探索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途径和方法,以良好师德影响学生,以行为规范训练学生,以常规要求规范学生,以坦诚热情关爱学生,以文明手段教育学生等具体做法,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3.通过体育教育活动调节学生的紧张心理。在体质与健康新《标准》的统领下,中专体育教学应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中专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发展时期,各种心理矛盾冲突经常出现,在训练中往往会因遇到困难,由此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造成心理上的不稳定状态,陷入沮丧苦恼境地。如果对此不做及时的心理调适恢复,学生抗疲劳的能力就会下降,并且将严重影响体育课的学习训练实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心理恢复是不可忽视的。在训练期间,教师应多鼓励和开导学生,使其具有积极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努力克服由于疲劳和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和厌倦情绪。对个别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教师还应该及时与之谈话,采用淋浴或自我暗示法,运用正确表象法、娱乐法、气功等措施,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冷静地化解不利因素,以求尽快恢复正常情绪。
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新的体育标准明显地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侧重学生学习动机、进取精神的培养,把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对教学内容只提出最低的技术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成绩,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只有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地增强青少年体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