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作者】 徐文玲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文是奇美的世界,它蓄积了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蕴藏了丰富的智慧、丰厚的底蕴,融入了仁义礼智信的神韵华气。要想让学生的灵魂情操价值观在语文这个清纯的世界中不断得到净化、优化、美化,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上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美。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化精髓;灵动智慧;快乐学习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叙事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历史往昔当作一面镜子,来观照自己的举止,修正自己的言行;去感悟描写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自然万物当作一位老师,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启自己的智慧;去感悟议论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哲思警句当作一支火炬,来点燃自己的激情,照亮自己的前程。
一、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魂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
世界大同是为仁,祖国山河是为义,家国天下是为礼,刚柔相济是为智,一诺千金是为信。“仁义礼智信”通称“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者之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做人说容易就容易,说难就难,做人在于思想在于感情在于处世在于与人交往。一个人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决定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处世交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现世中终究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活到老,学不了。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智慧、运用智慧;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慧心得到醒悟、智力能够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更是师生智慧闪光的天空。语文教学中处处充满着智慧,导入时可以充分营造氛围,开启学生智慧;教学中可以通过互动对话、碰撞智慧,引导阅读感悟、发展智慧,倡导主动探究,生成智慧;结束时可以激活思维,点燃学生智慧。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后有“智”字。“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
在求学、求知方面,孔子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因此,做人难,做高尚的人更难。
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是盲行。学无止境,就是“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魂,立国之本,需要用心传承,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文明做人。学会得体的待人接物:?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托人办事说“拜托”。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未及远迎说“失迎”;等候客人说“恭候”。无暇陪客说“失陪”;陪伴朋友说“奉陪”等等。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教育家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教育应该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迪、价值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今贤哲思想文化的滋养。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有用的优秀文化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不断增强语文素养的同时,陶冶情操,立德树人,学会品学兼优,学会德才兼备。
二、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学过程中,引导解读文本需要智慧;构建课堂需要智慧;引导学生需要智慧,促使学生发展更需要智慧。缺少“智慧”的课堂无疑是“空洞”的,缺少内涵的。“智”就是要有智慧和理智,一颗慧心,细心观察,无时无刻用理智与智慧指引自己的行动。
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任务,教师应在字词句教学上与时俱进,并在现代文阅读中多设置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去大胆探究。同时,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感悟古人的大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是我们祖先的谆谆教诲,她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立德树人;她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文教学应该是“知而获智”的过程,也是“以智启智”的过程,追求语文高效课堂就是追求灵动与智慧,注重“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非草木,岂能无情。生活是万花筒,生活是万卷书。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就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理智上有观点,感性上有情怀,才能能说会道,表情达意。
“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俗话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增强学生睿智,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会让学生感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以传统课文鲁迅的《祝福》为例,如果我们平铺直叙,肯定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假如我们引导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把《祝福》这篇文章改编为多幕话剧,一个小组负责演一幕话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师生齐上阵,演成《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的三幕剧,学生通过激情扮演,一定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如此这般,寓教于乐,皆大欢喜。
“教育就是鼓舞和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有灵犀,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门学问。只有教师不断地对学生激思启智,学生才会聪慧伶俐。
三、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智慧教学,博大精深;灵动课堂,多姿多彩。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生长、“生命栖息的家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寓教于乐,善于:
带上微笑:让学生感到课堂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带上激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分活起来、动起来、笑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带上幽默: 在风趣的课堂上,教师诙谐幽默的评价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带上夸奖:有人说,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正面的鼓励比反面的批评效果会好得多,学生在受到教师的夸奖后,会更加喜欢这门功课,喜欢学习;带上学识:“知识是水,魅力是舟”,教师的魅力需要我们用渊博的知识才能显示出迷人的风采。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课程改革突飞猛进。高中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产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内容实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是我们一线教师共同的理想。课程改革要“更加注重内涵,更加聚焦问题,更加重视教师,更加贴近学生,更加注重方法”才能教活学生,提高质量。
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课堂气氛要生机勃勃,教学形式要多姿多彩,教学目标要立竿见影,教学效果要卓有成效。一切都是科学、激情、有效和快乐的,自然而然,马到成功。
讲究智慧,追求高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无论学生是“迟钝”,还是“聪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魅力个体,向世间万物一样,展现着自己独特的美,而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博大包容的心,敢于静待花开,潜移默化。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只有灵活多样的教学,学生才会青睐语文,感受魅力。如我在组织学习《高祖本纪》时,导入新课时用“情境教学法”;学习高祖知人善用与戏弄其父等生动描写时用“讲读法”;揣摩高祖性格时用“谈话法”;理解高祖的人物形象时,我运用“比较法”,联系前面学过的《项羽本纪》的有关人物,既教得轻松,又学得愉快。
让学生享受快乐的语文学习,是新课程理念。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旅程中的一次愉快旅行,是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语文不是师授生受,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如痴如醉,美美地想,天天都有小进步,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率高起来。
总之,智慧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课堂,其活动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是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我们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才能让学生在赏识、探讨、尝试、参与中理解语文,享受语文。
参考文献:
[1]廖海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文化刍议[J].课外语文(下),2016(10);
[2]高秀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11期;
[3]吴守杰.高效课堂中“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化精髓;灵动智慧;快乐学习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叙事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历史往昔当作一面镜子,来观照自己的举止,修正自己的言行;去感悟描写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自然万物当作一位老师,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启自己的智慧;去感悟议论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哲思警句当作一支火炬,来点燃自己的激情,照亮自己的前程。
一、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魂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
世界大同是为仁,祖国山河是为义,家国天下是为礼,刚柔相济是为智,一诺千金是为信。“仁义礼智信”通称“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者之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做人说容易就容易,说难就难,做人在于思想在于感情在于处世在于与人交往。一个人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决定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处世交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现世中终究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活到老,学不了。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智慧、运用智慧;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慧心得到醒悟、智力能够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更是师生智慧闪光的天空。语文教学中处处充满着智慧,导入时可以充分营造氛围,开启学生智慧;教学中可以通过互动对话、碰撞智慧,引导阅读感悟、发展智慧,倡导主动探究,生成智慧;结束时可以激活思维,点燃学生智慧。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后有“智”字。“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
在求学、求知方面,孔子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因此,做人难,做高尚的人更难。
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是盲行。学无止境,就是“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魂,立国之本,需要用心传承,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文明做人。学会得体的待人接物:?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托人办事说“拜托”。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未及远迎说“失迎”;等候客人说“恭候”。无暇陪客说“失陪”;陪伴朋友说“奉陪”等等。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教育家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教育应该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迪、价值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今贤哲思想文化的滋养。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有用的优秀文化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不断增强语文素养的同时,陶冶情操,立德树人,学会品学兼优,学会德才兼备。
二、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学过程中,引导解读文本需要智慧;构建课堂需要智慧;引导学生需要智慧,促使学生发展更需要智慧。缺少“智慧”的课堂无疑是“空洞”的,缺少内涵的。“智”就是要有智慧和理智,一颗慧心,细心观察,无时无刻用理智与智慧指引自己的行动。
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任务,教师应在字词句教学上与时俱进,并在现代文阅读中多设置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去大胆探究。同时,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感悟古人的大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是我们祖先的谆谆教诲,她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立德树人;她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文教学应该是“知而获智”的过程,也是“以智启智”的过程,追求语文高效课堂就是追求灵动与智慧,注重“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非草木,岂能无情。生活是万花筒,生活是万卷书。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就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理智上有观点,感性上有情怀,才能能说会道,表情达意。
“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俗话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增强学生睿智,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会让学生感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以传统课文鲁迅的《祝福》为例,如果我们平铺直叙,肯定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假如我们引导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把《祝福》这篇文章改编为多幕话剧,一个小组负责演一幕话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师生齐上阵,演成《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的三幕剧,学生通过激情扮演,一定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如此这般,寓教于乐,皆大欢喜。
“教育就是鼓舞和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有灵犀,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门学问。只有教师不断地对学生激思启智,学生才会聪慧伶俐。
三、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智慧教学,博大精深;灵动课堂,多姿多彩。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生长、“生命栖息的家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寓教于乐,善于:
带上微笑:让学生感到课堂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带上激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分活起来、动起来、笑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带上幽默: 在风趣的课堂上,教师诙谐幽默的评价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带上夸奖:有人说,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正面的鼓励比反面的批评效果会好得多,学生在受到教师的夸奖后,会更加喜欢这门功课,喜欢学习;带上学识:“知识是水,魅力是舟”,教师的魅力需要我们用渊博的知识才能显示出迷人的风采。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课程改革突飞猛进。高中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产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内容实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是我们一线教师共同的理想。课程改革要“更加注重内涵,更加聚焦问题,更加重视教师,更加贴近学生,更加注重方法”才能教活学生,提高质量。
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课堂气氛要生机勃勃,教学形式要多姿多彩,教学目标要立竿见影,教学效果要卓有成效。一切都是科学、激情、有效和快乐的,自然而然,马到成功。
讲究智慧,追求高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无论学生是“迟钝”,还是“聪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魅力个体,向世间万物一样,展现着自己独特的美,而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博大包容的心,敢于静待花开,潜移默化。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只有灵活多样的教学,学生才会青睐语文,感受魅力。如我在组织学习《高祖本纪》时,导入新课时用“情境教学法”;学习高祖知人善用与戏弄其父等生动描写时用“讲读法”;揣摩高祖性格时用“谈话法”;理解高祖的人物形象时,我运用“比较法”,联系前面学过的《项羽本纪》的有关人物,既教得轻松,又学得愉快。
让学生享受快乐的语文学习,是新课程理念。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旅程中的一次愉快旅行,是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语文不是师授生受,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如痴如醉,美美地想,天天都有小进步,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率高起来。
总之,智慧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课堂,其活动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是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我们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才能让学生在赏识、探讨、尝试、参与中理解语文,享受语文。
参考文献:
[1]廖海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文化刍议[J].课外语文(下),2016(10);
[2]高秀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11期;
[3]吴守杰.高效课堂中“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