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 李九玲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伍明镇中心幼儿园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粹璀璨,国之瑰宝,从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既可以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能培养他们从小做一个讲道德,有教养的好孩子,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到六岁是幼儿心理特点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在这个时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各方面的品质和能力。因此,对幼儿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针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简要谈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当各种节日到来时,我们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但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体验节日的快乐,并采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们知道节日的由来,比如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节日的资料,并邀请他们一起参加活动。这样,孩子们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并且,孩子们在参加各种活动时组织的话语,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另外,传统节日还能增进亲子、师幼之间的感情,例如中秋节,孩子们一起吃月饼;端午节,幼儿从家里带来粽子和小朋友一起品尝,不仅能体验分享的快乐,还能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二、采取多种形式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三到六岁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儿歌、故事、游戏来学习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把传统文化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选材。我们要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与内容。如:小班应该以简单的儿歌和儿童谣为主要内容,让幼儿通过有趣的故事了解传统文化。中班把节日的由来作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内容。大班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与主题结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结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扬,还能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的主题就是很好的通道,把传统文化与主题结合在一起,即可以拓展学习内容,也可以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在“我的家”主题中,中班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粽子与小朋友分享,并通过美术活动做香包,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3.教育活动游戏化。以前的户外活动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器材,我们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成为我们游戏的材料,像冰糕棍、小石子、小绳子,我们可以玩跳方格、翻花绳等简单有趣的游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古老的游戏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被我们遗忘。其实,这些游戏也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反应,同时既简单又好玩,完全可以纳入我们幼儿园的课程中,例如,开展亲子运动会的话,这些游戏的加入,不仅能勾起所有家长的难忘的回忆,也可以让孩子们见识下自己的爸爸妈妈小时候玩得游戏。加深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了解,还能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在教育活动中,加入传统游戏,是拉近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关系的最好方法,除此之外,还能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身体素质。比如:大班孩子跳绳比赛,孩子们就可以在游戏中学到规则、合作。包括踢毽子、扔沙包都是如此。
4.开展亲子活动。现代人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基本上都是通过放几天假,去哪里旅游来认识的,这样的认识方法已经偏离了节日本身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亲子活动的方式,比如,重阳节,我们可以请爷爷奶奶来幼儿园一起过节日,听奶奶讲故事,和爷爷做游戏,在温馨的氛围中体验亲情与尊老爱幼的美德;并且,还可以以此延伸到对礼仪的培养上。这样不仅拉近了幼儿园、幼儿及家长的距离,还使家长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创造环境情境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幼儿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环境中去,让幼儿不自觉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领会传统文化。因此,如何创设这样的氛围就显得相当重要。如:我们可以在楼道里贴上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文字,采用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装饰,像青花瓷、戏剧脸谱、剪纸等等。另外还可以用孩子们的相关作品装饰活动室,如:花灯、剪纸、绘画。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受不同节日的乐趣。
四、结合日常生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幼儿日常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将传统文化融入在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晨间阅读时我们可以播放中国古典音乐为背景;户外活动时,玩“捉迷藏”、“扔沙包”、“跳方格”的游戏;离园时,播放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当然,我们还可以抓住幼儿日常活动中道德教育的机会,如每日的礼仪小明星,将礼仪教育渗透在活动中各方各面,还可以将入园、离园、学习、游戏、盥洗等编成儿歌,让幼儿记忆。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礼貌、合作、节俭的良好品质,在平时的活动中,教育幼儿爱护玩具、保护环境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五、结合家庭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庭资源的利用,传统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单靠一方,是无法进行的。首先,我们应该转变家长对传统文化忽视的观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先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意义与方法。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然后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家长和老师要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多学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与活力。其次,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幼儿园可以跟家长一起,开展以节日为主的各种活动,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在玩乐中学到知识;第三,鼓励家长起榜样作用,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教育孩子节约粮食、不随便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不仅孩子要做到,自己也要做到,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六、利用多媒体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提供更直观、方便的学习途径。比如,教师讲到民族服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电脑播放不同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舞蹈、服饰等,激发孩子的兴趣。与此同时,孩子们看过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们模仿视频中的语言和舞蹈,根据图片中的服饰、色彩自己进行创作等活动形式,激发孩子们的热情,这样,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在玩乐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握并珍惜传统文化的应用,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实践中让我体会到:只有尊重幼儿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培养出文明、儒雅、有个性、有修养的好孩子。
一、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当各种节日到来时,我们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但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体验节日的快乐,并采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们知道节日的由来,比如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节日的资料,并邀请他们一起参加活动。这样,孩子们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并且,孩子们在参加各种活动时组织的话语,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另外,传统节日还能增进亲子、师幼之间的感情,例如中秋节,孩子们一起吃月饼;端午节,幼儿从家里带来粽子和小朋友一起品尝,不仅能体验分享的快乐,还能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二、采取多种形式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三到六岁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儿歌、故事、游戏来学习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把传统文化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选材。我们要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与内容。如:小班应该以简单的儿歌和儿童谣为主要内容,让幼儿通过有趣的故事了解传统文化。中班把节日的由来作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内容。大班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与主题结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结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扬,还能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的主题就是很好的通道,把传统文化与主题结合在一起,即可以拓展学习内容,也可以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在“我的家”主题中,中班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粽子与小朋友分享,并通过美术活动做香包,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3.教育活动游戏化。以前的户外活动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器材,我们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成为我们游戏的材料,像冰糕棍、小石子、小绳子,我们可以玩跳方格、翻花绳等简单有趣的游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古老的游戏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被我们遗忘。其实,这些游戏也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反应,同时既简单又好玩,完全可以纳入我们幼儿园的课程中,例如,开展亲子运动会的话,这些游戏的加入,不仅能勾起所有家长的难忘的回忆,也可以让孩子们见识下自己的爸爸妈妈小时候玩得游戏。加深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了解,还能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在教育活动中,加入传统游戏,是拉近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关系的最好方法,除此之外,还能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身体素质。比如:大班孩子跳绳比赛,孩子们就可以在游戏中学到规则、合作。包括踢毽子、扔沙包都是如此。
4.开展亲子活动。现代人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基本上都是通过放几天假,去哪里旅游来认识的,这样的认识方法已经偏离了节日本身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亲子活动的方式,比如,重阳节,我们可以请爷爷奶奶来幼儿园一起过节日,听奶奶讲故事,和爷爷做游戏,在温馨的氛围中体验亲情与尊老爱幼的美德;并且,还可以以此延伸到对礼仪的培养上。这样不仅拉近了幼儿园、幼儿及家长的距离,还使家长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创造环境情境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幼儿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环境中去,让幼儿不自觉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领会传统文化。因此,如何创设这样的氛围就显得相当重要。如:我们可以在楼道里贴上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文字,采用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装饰,像青花瓷、戏剧脸谱、剪纸等等。另外还可以用孩子们的相关作品装饰活动室,如:花灯、剪纸、绘画。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受不同节日的乐趣。
四、结合日常生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幼儿日常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将传统文化融入在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晨间阅读时我们可以播放中国古典音乐为背景;户外活动时,玩“捉迷藏”、“扔沙包”、“跳方格”的游戏;离园时,播放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当然,我们还可以抓住幼儿日常活动中道德教育的机会,如每日的礼仪小明星,将礼仪教育渗透在活动中各方各面,还可以将入园、离园、学习、游戏、盥洗等编成儿歌,让幼儿记忆。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礼貌、合作、节俭的良好品质,在平时的活动中,教育幼儿爱护玩具、保护环境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五、结合家庭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庭资源的利用,传统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单靠一方,是无法进行的。首先,我们应该转变家长对传统文化忽视的观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先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意义与方法。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然后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家长和老师要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多学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与活力。其次,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幼儿园可以跟家长一起,开展以节日为主的各种活动,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在玩乐中学到知识;第三,鼓励家长起榜样作用,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教育孩子节约粮食、不随便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不仅孩子要做到,自己也要做到,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六、利用多媒体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提供更直观、方便的学习途径。比如,教师讲到民族服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电脑播放不同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舞蹈、服饰等,激发孩子的兴趣。与此同时,孩子们看过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们模仿视频中的语言和舞蹈,根据图片中的服饰、色彩自己进行创作等活动形式,激发孩子们的热情,这样,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在玩乐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握并珍惜传统文化的应用,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实践中让我体会到:只有尊重幼儿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培养出文明、儒雅、有个性、有修养的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