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作者】 黄猷群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省乡中心小学



【正文】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实施,使得农村小学的硬件建设提高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新高度,农村小学教师终于告别了粉笔和黑板打天下的时代。鸟枪换炮,固然是天大的喜事,但是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这是每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深思熟虑,并且乐此不疲身体力行的问题。
  可以说,在今天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懂得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语文学科课程;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语文课程的有机要素。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谁辅助谁的关系,而是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小学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好比手脚是人类躯体的一部分,这种信息技术之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而是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成为教学这个“躯体”一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要想使两者“整合”成功,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教师的教学就是顺水推舟省时省力,否则就是逆水行舟费时费力。兴趣也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关键,而只有主动学习的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学习上的主人。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的层次上,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教具简陋,把原本应该兴趣盎然的语文课上得索然无味死气沉沉,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使语文教学陷入了绝境,很难培养学生的兴趣,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生活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一样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农村教学的一场革命,借助它可以使语文学科起死回生,焕发青春活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等展示给学生,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可听可视,教学情境形象逼真又丰富多彩,教学气氛活泼生动,令农村小学生眼界大开耳目一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本在课堂上主要使用“听觉”的学生,现在是听、看、说、做、想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频繁转换,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生动有趣又轻松活泼,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是过去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说现代信息技术1节课的容量胜过传统课堂的10节课,也绝不过分。
  二、运用信息技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时代,教学过程中抓不住教学重点和突破不了教学难点,都意味着教学是失败的。要想提高教学成绩,就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和突破教材的难点,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组织教学活动。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我们可以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概括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东西、化静态为动态等等,从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繁为简,变难为易,逐步解决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曾经这样设计了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一边飞翔一边嘴里发出声音。我用“))))”表示声音。“))))”碰上一棵大树,然后我用“((((”表示回波。“((((”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接着,我设计的第二幅画面立即展示在屏幕上:蝙蝠变为飞机上的雷达,蝙蝠嘴变成天线,耳朵变成荧光屏,大树变成一座高山。在漆黑的夜空,甚至是在雷电交加的晚上,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便展现在同学们眼前,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发明出来的。蝙蝠和雷达两者这一勾连,文本内容一下子成为生活中可见可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通过听觉、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他所获得全部信息的94%。文字是抽象的,学生看到的是平面化的字符,如果单纯去记,会感到枯燥无味。农村小学的孩子在识字方面本来就起步晚、积累少,面对每课十多个的生字识记量,难度确实不小。多媒体教学的声音、音乐、视频、图画等能够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简化思维过程,减轻记忆强度,从而激发低年级学生识字兴趣。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游戏,利用“金山画王笔”给学生创设识字氛围,学生边画画边学字,其乐融融。给画面添上一只熊,可调整大小。更妙的是点击“喇叭”按钮,它会发出正确的读音,同时画板上出现汉字与拼音。这样的识字方式对学生来说非常新鲜。生动的画面和艳丽的色彩同时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感官。这种识字记忆方式虽多为无意识记忆,学生反而记得牢固,回生率低。当然,在农村小学,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熟练地玩这个游戏,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没有电脑,只能用父母的智能手机玩一玩。
  传统的农村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是单调、枯燥的,老师厌教,学生厌学。自从有了多媒体之后,识字教学就“化厌为喜”了。我时常或下载或设计一些识字游戏,如“摘苹果”“找朋友”等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学得开心,记得也牢,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拓展,深化学生体验
  农村小学生最大的软肋是见世面太少,很难领会与自己生活实际有很大差距的课文描述。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缩短这种感知差距,因为电教媒体能给农村小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视频亲眼目睹远在千里之外的风光和动物、植物等等,从而提高感性认识。我们的学校藏在深山沟,没有一个学生见过大海,对旖旎的海洋风光以及海水中丰富的物种毫无感知。《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介绍我国最南端景色的课文,有海滩、海底、海岛等等许多美丽的地方,以及各种形态的海洋生物。讲授这篇课文之前,我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从网上搜集到大量的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及录像,然后课堂上播放给学生欣赏,从而使学生对海洋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性认识,学习课文就不再感到吃力。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农村小学教师也能给自己的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圈子之外的知识,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也更透彻的让他们理解了课本内容。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要从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巧妙地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有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在农村小学生根发芽。
  总之,在农村小学也要切实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的整合、与学生学习的整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农村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后要使农村教师一备课,就自然想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层次,才能真正达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终极目标,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