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美术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 殷 伟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舜耕中学美术组



【正文】  【摘 要】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就美术欣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美术欣赏;创造性

  美术欣赏是美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三者毋庸质疑,是传统欣赏教学中倍受重视的,而后者即创造力方面却易被忽略。我在欣賞教学过程中努力挣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挖掘欣赏作品的创造性因素。
  它包括三个内容:1、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创造性信息。它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独特手段,例如梵高作品中或旋转或跳动的笔触、或明亮温暖或阴郁寒冷的色彩;马蒂斯作品中独特的装饰意味;达利作品的超时空、超现实的想象;米罗作品中让人遐想无限的符号等等,这些都是画家创造力的呈现,美术老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创造性信息提炼加工,变成启迪学生创造的源泉。2、在欣赏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观点,即欣赏者对作品的主观看法,这也是一种创造。“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的眼中也有一千种《向日葵》,这就是人在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欣赏出自己的《向日葵》,说明他们已经变被动的欣赏为主动的领悟了,也可以把它称为“创造性的欣赏”。当然,这除了需要学生自己的积累和感悟更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和鼓励,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所欣赏的作品里、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欣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时,我找了13个同学分别扮演耶稣及其十二门徒,根据之前对这幅画的全面了解,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整体演绎一下画中的情节,表演完之后我总结道:“通过切身的表演你对作品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除了我们之前了解的东西,你有没有新的发现?你对这幅画有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扮演犹大的学生立刻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达芬奇对犹大这个人物的表现方法不合理,犹大为什么要把出卖耶稣的赏金钱袋拿在手里,他是不是傻,我如果是犹大,一定会把钱袋藏起来再来聚餐。”我说“达芬奇这么设定应该是为了让观者能够直观地辨认出犹大这个人,如果你是达芬奇你会怎么表现犹大?”学生说:“犹大卖师求容,是个贪婪的小人,表情上应该既有贪婪猥琐又有忐忑和紧张,眼神应该是游离的,不敢直视耶稣,又想伪装正义,动作上,它的手应该因紧张卷缩起来或者抓按桌面,总之表情和动作都可以再夸张一些,但是要把钱袋去掉”。我说:“你的看法很独到,有没有信心把你心中的犹大画出来?”学生说“我能想象出来但是画不出来。”我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既然你想到了,以后等你的绘画功夫达到了就一定能画出来,老师很期待看到你创作的犹大哦。”其他同学也都各抒己见,我都予以真诚的鼓励。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思维不断朝着创造性的方向发展,我相信他们会走得很远。3、受到作品的启示产生的创造欲。这是最可贵的,同时也是最易被忽略的。作为老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引导、启发、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在努力,有一次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让学生了解这幅画的背景、意义、作者独特的方法风格和愤慨沉重的感情之后,问道:“如果让你也画一幅表现二战或其他战争的作品,你会怎么画?大家可以说说你的构思,也可画个简单的草稿”。结果学生非常热烈地说出各自的构思,一个同学说:“我想以写实的手法画一个刚学会走路腿又被炸伤的孩子,他稚嫩而被熏得漆黑的小手摸着那条残缺的腿,眼睛痛苦而又不解地望着远处的硝烟,可是我画不出来。”我说:“你的构思很有创意,也很有震撼力,现在画不出来没关系,有了好的创意你就成功一半了,只要你好好练习绘画技巧,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把你的创意表现出来。”这样既鼓励了学生积极思考又激励了学生学习绘画技能的热情。还有一位同学说:“我用象征的手法画一棵被烈火焚烧的橄榄树,以控斥罪恶的战争对和平的摧残。”我也对他进行了肯定和鼓励。有很多同学的构思都非常有创意,还有几个学生画出了创作搞。我只是简单地引导一下,没想到效果这么好。由此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如果不注意引导,可能会不自觉地扼杀掉了,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二、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诠释作品
  欣赏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难懂的作品,如果按照平常的思路给学生分析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不太容易,而且还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在欣赏毕加索的《镜前少女》时我是这样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毕加索是个“不安分”的画家,他对绘画风格不能“从一而终”,他的一生总在改变,如果我们归纳他的艺术风格的话,我想应该是“善变”。不过毕加索可是越变越有魅力哦,他每变一次都能引来一批追随者,然后再“抛弃”人家,继续追求新的风格,是不是有点喜新厌旧啊?他也很“贪心”,“贪心”到想把表现对象的所有层面都画在一张画布上,《镜前少女》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他把少女的脸画成一半正面一半侧面,身体,一部分是比较直观的身体轮廓,一部分则是身体器官的解剖结构,而镜子里表现的,老师认为与其说是镜前没画到的部分不如说是少女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立体主义绘画呢。若不是那么大的贪心谁敢这么画呀!毕加索用这种近乎错乱的组合方式居然创造了一件件不朽的作品,看来我们可以称他为“贪心的艺术天才”了。他用他的“贪心”诠释了艺术的真谛,而用他的天才实现了他的“贪心”,这就是可爱的毕加索,伟大的毕加索。就这样用幽默的譬喻另辟蹊径把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和其抽象难懂的作品分析得简单明了,学生不仅理解起来轻松自如,也会不自觉地学会创造性地欣赏作品,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代教育手段,教育媒体的丰富和多样化,为我们创造性地实施美术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价值、基本任务与目标也决定了无论是欣赏评述领域、造型表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还是设计应用领域,都不能离开创造性,因为创造是美术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