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建议
【作者】 李江伟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四中学
【正文】 【摘 要】 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初中化学在中考中题型大多数以基础题型为主,很多在初中应该掌握的方式方法都没有掌握。另一方面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具有不同学业水平的新生涌入高中,这给高中顺利进行化学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加上高考化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极度不适应高中学习。因此,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化学;知识;衔接;重要性;教学建议
本人作为在课改初期带过初中,在高中全面进入课改之前和之后一直在高中任教,所以对于初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能提出一些教学建议。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甚至是初中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化学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了不少困惑,丧失学习的信心,厌倦学习化学。初中化学在中考中题型大多数以基础题型为主,很多在初中应该掌握的方式方法都没有掌握。另一方面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具有不同学业水平的新生涌入高中,这给高中顺利进行化学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加上高考化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极度不适应高中学习。因此,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衔接问题。
一、什么是衔接
衔接是将两种事物相互连接起来之意。初高中化学衔接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较顺利学习高中化学搭建桥梁,实现平稳过渡。由此看来衔接的内容既不是初中的知识,也不是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而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种学习高中化学所必须的东西,这种东西初中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又没有(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二、为什么要衔接
高初中化学学习内容、要求不同;
(1)高中化学课程重视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核心观念的建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学习,关注学生高级认知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注重培养化学兴趣、了解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学习一些基础性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内容要求上,高中化学比初中化学提出了更高、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化学反应为例,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是非常粗浅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即便被认为很重要的复分解反应,初中仅定位为‘初步认识’的水平,不要求拓展深化。高中化学则在必修课程中就要求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内因与外因、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对高一的新生调查结果显示将近75%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四个不适应, 即知识基础不适应:教学方法不适应、 思维方式不适应, 学习习惯不适应。初高中学习习惯最恰当的比喻:小学时,一节课叫你和面,作业和考试都是和面。初中了,一节课教你和面,作业和面;一节课教你擀皮,作业擀皮;考试就考包饺子。高中了,一节课教会你包饺子,作业是回家蒸包子;考试的时候,考的是烙馅饼。
三、衔接教学计划及方法
方法一:开学初用3-4课时复习巩固、补充归纳有关物质分类和性质以及原子结构、化合价、物质溶解性等知识。
方法二:其它涉及初高中衔接的知识在各章中适当补充。
四、衔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学生计算能力衔接的方法
(1)有关化学式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差量法计算
(4)特殊技巧计算:十字交叉发、守恒法
有关化学式计算
初中课标要求: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初中教材内容简介:人教社教材在《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3化合价与化学式中,在学习了化学式的意义后,编排了以下三种类型的计算: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②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③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在课后习题中也出现了④计算一定量纯净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根据方程式的计算是中考重要题型,学生对这块知识点掌握较为扎实。差量发计算初中不作要求。
衔接建议:对于方程式和化学式计算学生掌握的都较好,关于差量法讲清楚差量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凡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都可用差量法求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确定“理论差值”。对于守恒法和十字交叉法在遇到具体题型时运用特殊技巧计算来讲解。
2、氧化还原反应的衔接教学建议
初中课标要求中对于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课标中不作要求。
初中教材简介: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中,通过对氧气与磷、硫、铝三个反应共同特点的比较,介绍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在《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中,学习碳跟氧化铜的反应时,介绍了还原反应的概念,即“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但是学生对于 1—20号元素的顺序不熟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内各元素的化合价不熟悉;不知道化合价的本质,不了解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只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等概念初中课本未涉及。
衔接建议: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补充化合价的概念,增加化合价的练习,讲清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
3、《离子反应》一节中知识衔接
初中课标中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初中教材内容简介:
教材在《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中给出了离子的定义。在第二单元,
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在第三单元 ,归纳出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在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中,介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第十单元 《酸和碱》中,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等。关于酸和碱的通性,课程标准没有作出具体要求,教材只是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学过的几种物质(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来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在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中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并没有系统介绍盐的化学性质。学生只具备了解阴、阳离子的概念,未学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没有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没有掌握。能依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加以分类,但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不清楚,关于酸、碱、盐的通性,初中课本中没有做规律性的总结,对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不熟悉。掌握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局限,
衔接建议:
(1)复习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2)补充电离的概念,介绍离子化合物(NaOH)和共价化合物(HCl)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复习巩固物质分类知识,补充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4)复习归纳酸、碱、盐的通性,补充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5)补充酸式盐的性质(也可放在碱金属之前);补充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以上内容是我在从教十五年中的一些教学衔接心得,其实要适应高中学习,衔接教学不是通过几课时教学能完成的,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方式的优化、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自我控制能力、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我们提倡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旧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探究意识,使学生平稳过渡,顺利进行高中化学学习。 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要解决着这问题其实还可以让教师由原来的小循环变成现在的大循环。原来代初中的教师就是初中的教师,高中的就是高中的教师。这就导致了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时很多时候会高估高一学生的能力。最好能让高中的老师也来担任初中的教学工作,这样在代高一化学时就能很好地把握“度”的问题,从而使高中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的过渡。做到“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学生真正的能从初中的学习方法过渡到高中的学习方法上来,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知识及技能学习。
参考文献:
[1]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2013安荷香-《中学教学参考》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再议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2014 黄仁尧?-?《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 化学;知识;衔接;重要性;教学建议
本人作为在课改初期带过初中,在高中全面进入课改之前和之后一直在高中任教,所以对于初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能提出一些教学建议。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甚至是初中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化学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了不少困惑,丧失学习的信心,厌倦学习化学。初中化学在中考中题型大多数以基础题型为主,很多在初中应该掌握的方式方法都没有掌握。另一方面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具有不同学业水平的新生涌入高中,这给高中顺利进行化学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加上高考化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极度不适应高中学习。因此,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衔接问题。
一、什么是衔接
衔接是将两种事物相互连接起来之意。初高中化学衔接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较顺利学习高中化学搭建桥梁,实现平稳过渡。由此看来衔接的内容既不是初中的知识,也不是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而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种学习高中化学所必须的东西,这种东西初中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又没有(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二、为什么要衔接
高初中化学学习内容、要求不同;
(1)高中化学课程重视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核心观念的建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学习,关注学生高级认知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注重培养化学兴趣、了解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学习一些基础性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内容要求上,高中化学比初中化学提出了更高、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化学反应为例,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是非常粗浅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即便被认为很重要的复分解反应,初中仅定位为‘初步认识’的水平,不要求拓展深化。高中化学则在必修课程中就要求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内因与外因、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理解。对高一的新生调查结果显示将近75%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四个不适应, 即知识基础不适应:教学方法不适应、 思维方式不适应, 学习习惯不适应。初高中学习习惯最恰当的比喻:小学时,一节课叫你和面,作业和考试都是和面。初中了,一节课教你和面,作业和面;一节课教你擀皮,作业擀皮;考试就考包饺子。高中了,一节课教会你包饺子,作业是回家蒸包子;考试的时候,考的是烙馅饼。
三、衔接教学计划及方法
方法一:开学初用3-4课时复习巩固、补充归纳有关物质分类和性质以及原子结构、化合价、物质溶解性等知识。
方法二:其它涉及初高中衔接的知识在各章中适当补充。
四、衔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学生计算能力衔接的方法
(1)有关化学式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差量法计算
(4)特殊技巧计算:十字交叉发、守恒法
有关化学式计算
初中课标要求: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初中教材内容简介:人教社教材在《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3化合价与化学式中,在学习了化学式的意义后,编排了以下三种类型的计算: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②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③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在课后习题中也出现了④计算一定量纯净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根据方程式的计算是中考重要题型,学生对这块知识点掌握较为扎实。差量发计算初中不作要求。
衔接建议:对于方程式和化学式计算学生掌握的都较好,关于差量法讲清楚差量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凡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都可用差量法求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确定“理论差值”。对于守恒法和十字交叉法在遇到具体题型时运用特殊技巧计算来讲解。
2、氧化还原反应的衔接教学建议
初中课标要求中对于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课标中不作要求。
初中教材简介: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中,通过对氧气与磷、硫、铝三个反应共同特点的比较,介绍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在《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中,学习碳跟氧化铜的反应时,介绍了还原反应的概念,即“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但是学生对于 1—20号元素的顺序不熟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内各元素的化合价不熟悉;不知道化合价的本质,不了解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只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等概念初中课本未涉及。
衔接建议: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补充化合价的概念,增加化合价的练习,讲清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
3、《离子反应》一节中知识衔接
初中课标中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初中教材内容简介:
教材在《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中给出了离子的定义。在第二单元,
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在第三单元 ,归纳出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在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中,介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第十单元 《酸和碱》中,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等。关于酸和碱的通性,课程标准没有作出具体要求,教材只是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学过的几种物质(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来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在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中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并没有系统介绍盐的化学性质。学生只具备了解阴、阳离子的概念,未学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没有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没有掌握。能依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加以分类,但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不清楚,关于酸、碱、盐的通性,初中课本中没有做规律性的总结,对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不熟悉。掌握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局限,
衔接建议:
(1)复习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2)补充电离的概念,介绍离子化合物(NaOH)和共价化合物(HCl)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复习巩固物质分类知识,补充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4)复习归纳酸、碱、盐的通性,补充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5)补充酸式盐的性质(也可放在碱金属之前);补充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以上内容是我在从教十五年中的一些教学衔接心得,其实要适应高中学习,衔接教学不是通过几课时教学能完成的,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方式的优化、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自我控制能力、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我们提倡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旧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探究意识,使学生平稳过渡,顺利进行高中化学学习。 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要解决着这问题其实还可以让教师由原来的小循环变成现在的大循环。原来代初中的教师就是初中的教师,高中的就是高中的教师。这就导致了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时很多时候会高估高一学生的能力。最好能让高中的老师也来担任初中的教学工作,这样在代高一化学时就能很好地把握“度”的问题,从而使高中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的过渡。做到“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学生真正的能从初中的学习方法过渡到高中的学习方法上来,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知识及技能学习。
参考文献:
[1]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2013安荷香-《中学教学参考》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再议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2014 黄仁尧?-?《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