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历史课充满活力
【作者】 杨 瑾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十六中学
【正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让这些初接触历史的孩子对这门新学科产生兴趣,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历史,对于初中的孩子而言,是一门新的学科,他们意识不到这些过去的文字记载对今天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也曾听过一些历史课,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面无表情的听,课堂鸦雀无声。那么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充满活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内容要充满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教学案设计得是否有兴趣有内容,便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对这堂课感兴趣,更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将趣味溶入备课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十分必要。
现今的历史教材比较简略,有些内容一笔带过,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知道春秋时期有五位先后争霸的霸主,却不了解他们是如何争霸,春秋时期到底是怎样一种局势,这让学生感到兴趣全无,如果照着课本上的内容上课,他们肯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根据需要,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筛选出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于是,在上课时我精心准备了“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相关故事。事实证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课堂上学生也愿意把他们准备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利用趣味故事,学生们加深了对春秋时期列国并立局面的认识。
此外,认真编写好每一课的学案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教师的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教学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如今,学案正逐渐取代教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学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掌握章节的只是重难点,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历史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在学案的编写上,我经常会给学生一些需要自己查资料的题目,比如:“你是如何看待商鞅变法?”“舞台上和小说里,曹操的经常被描绘成奸臣的形象,你怎么评价曹操?”这些前置性的作业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他们总能各抒己见,经过讨论,我们一起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授课要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一个精彩的导入。一部好的小说、电影往往有一个出奇制胜的开端,能把读者、观众的心情一下子吸引过来,一节好的历史课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开场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引用成语典故导入;引用名人名言导入,借助音乐作品和广告词导入;设问导入;故事导入等等。这些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那就会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课。比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秦的暴政》这一课时,我用了一个设问作为导入,让学生们谈谈他们眼中的秦始皇。学生们纷纷发言,介绍他们从影视作品及小说中所了解到的秦始皇。这样课堂氛围马上活跃了起来。
其次,授课要新奇。许多书本上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史料,将课文的内容贯穿于故事当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初中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给九年级复习,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初中的学生记忆大量的历史事件比较难,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作为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才会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一内容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特别是面对学生提出的越来越多的动态生成性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应对。在我讲《三国鼎立》一课,讲到地区经济的发展,曹操为了使农民得到安定,大兴屯田。这个时候,有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曹操这么做,不是在毁坏环境吗?”针对这一问题,我未马上做正面回答,而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达成了共识:曹操的屯田确实使流亡的农民有了安居之所,但他忽略了大量的开垦天地对环境的破坏。由此可见,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作为一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历史,对于初中的孩子而言,是一门新的学科,他们意识不到这些过去的文字记载对今天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也曾听过一些历史课,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面无表情的听,课堂鸦雀无声。那么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充满活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内容要充满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教学案设计得是否有兴趣有内容,便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对这堂课感兴趣,更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将趣味溶入备课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十分必要。
现今的历史教材比较简略,有些内容一笔带过,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知道春秋时期有五位先后争霸的霸主,却不了解他们是如何争霸,春秋时期到底是怎样一种局势,这让学生感到兴趣全无,如果照着课本上的内容上课,他们肯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根据需要,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筛选出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于是,在上课时我精心准备了“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相关故事。事实证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课堂上学生也愿意把他们准备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利用趣味故事,学生们加深了对春秋时期列国并立局面的认识。
此外,认真编写好每一课的学案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教师的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教学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如今,学案正逐渐取代教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学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掌握章节的只是重难点,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历史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在学案的编写上,我经常会给学生一些需要自己查资料的题目,比如:“你是如何看待商鞅变法?”“舞台上和小说里,曹操的经常被描绘成奸臣的形象,你怎么评价曹操?”这些前置性的作业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他们总能各抒己见,经过讨论,我们一起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授课要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一个精彩的导入。一部好的小说、电影往往有一个出奇制胜的开端,能把读者、观众的心情一下子吸引过来,一节好的历史课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开场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引用成语典故导入;引用名人名言导入,借助音乐作品和广告词导入;设问导入;故事导入等等。这些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那就会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课。比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秦的暴政》这一课时,我用了一个设问作为导入,让学生们谈谈他们眼中的秦始皇。学生们纷纷发言,介绍他们从影视作品及小说中所了解到的秦始皇。这样课堂氛围马上活跃了起来。
其次,授课要新奇。许多书本上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史料,将课文的内容贯穿于故事当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初中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给九年级复习,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初中的学生记忆大量的历史事件比较难,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作为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才会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一内容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特别是面对学生提出的越来越多的动态生成性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应对。在我讲《三国鼎立》一课,讲到地区经济的发展,曹操为了使农民得到安定,大兴屯田。这个时候,有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曹操这么做,不是在毁坏环境吗?”针对这一问题,我未马上做正面回答,而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达成了共识:曹操的屯田确实使流亡的农民有了安居之所,但他忽略了大量的开垦天地对环境的破坏。由此可见,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作为一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