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完美的心血来潮——记一堂科学观察课

【作者】 刘 乐

【机构】 湖南省岳阳市冷水铺小学



【正文】  在之前所著的《村小校园里的生机》中开启了“绿色种植”科学实践教学的序幕,如此坚持两三年。抛开数次教学获奖不谈,这样的实践教学竟也在村小这小小的一片天地繁盛、延续,焕发勃勃生机。并牵动着语文、美术、综合实践等多个学科,齐头并进。而这次的课堂就是在一届毕业生走后,一年级娃娃们获得科学实践教学精神的滋养。 
  四月芬芳,春雨绵绵。好似一个周末,两天不见,学校孩子们的“梦想园”里各种花卉蔬菜就会发疯似的生长。由于植物们多是孩子们亲手种植或照料,所以孩子们对植物的关注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不时见三五成群的几个蹲在某个角落叽叽喳喳,笑靥如花。偷听到他们将花园称之为“秘密花园”,将植物们的点点变化称之为“奇迹”。
  如此,我也是个爱花之人。于是在一堂试卷讲解课后随意地提到:孩子们我们一起种的西红柿长了小西红柿了哟。后花园的石榴树也开花了……话音未落,有孩子的眼睛倏地一下睁得溜圆,一脸好奇,惊呼:“真的,我也要看。”如果不是平时上下课礼仪已经养得不错,估计得立马冲出去看个究竟。有的孩子则一脸得意,当然不忘和别人分享:“我可早就发现了,有好几个呢。”即便如此,师生互道再见之后,小朋友们还是如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
  待我走下一楼,紫罗兰花带旁,绣球花丛边,石榴花树下,尤其是西红树树苗边早已是挤满了人。孩子们边激动着,时不时还有个别小红领巾大喊:“小心些,别踩到旁边的花了。”
  数分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一个又一个的来向我汇报。我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虽是已经下课,我却被这群小不点围着分享他们的发现,回答着他们层出不穷的问题。
  这时候,一个内向的姑娘向我走来,扭捏的问道:“老师,人太多了,我怕踩到花,我能不能等下节课再仔细看一看呀!”不待我回答,旁边的机灵小组长出主意了:“下节课是科学课,我们刚好上一节科学观察课吧!”我只是稍一犹疑便做出了决定:“好吧!下节课我们就在室外上这堂科学课。”
  虽然这是一堂临时决定的课,但是近段时间和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种植的机会较多,交流也就比较多,拥有着眨眼便知的默契。知道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也对“梦想园”的成长情况了如指掌,便于引导他们观察、发现。
  铃声响起,几分钟孩子们就秩序井然的排好了队伍。很快就分好了三个小组。组长与副组长也是组员们投票选出,既有毛遂自荐的,也有推荐他人的。看着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样子,我赶紧宣布了相关注意事项。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说到这个我和孩子们共同喊出那句话:没有安全,什么都没有。另外的观察要求分别是:1.分小组寻找植物中的新发现。2.小组组员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新发现。3.全班一起汇报各小组的新发现,指导老师适时解决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一声令下,孩子们几乎都冲向自己心目中的“秘密花园”,一时间呼朋引伴,好不热闹。然而在众小组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小组。正当大家像出笼的小鸟四散飞去的时候。三组组长刘志谨赶忙拉住副组长方浩急急地说出自己的建议:“校园有点大,我们们有七个人,不如我们分成两三个人一队分开观察吧!然后我们再集合讨论。”方副组长认可了组长的建议,两个人合作马上把还没走远的组员们叫住了。平时的“插嘴大师”这会儿倒是用他飞速运转的大脑提出了不错的建议:“如果我们哪个小队有好的发现,我们就大声的喊其他人,这样我们就都能欣赏到‘奇迹’啦!”他们的做法放我眼前一亮,孩子们在实践中居然把“分工合作”的方法无师自通,而且还运用得这么好。
  此时,我恨不得将其他小组都赶快叫回来教会他们这种不错的方法。可转念一想,这时候叫回他们多少有些不情不愿。再说,刚出笼的鸟儿,这么多这会儿还不知道都飞到了哪个角落呢!我还是静观其变吧!
  看着孩子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在树丛间自由自在的畅游。我的心也跟着轻松起来,脚步情不自禁的跟上了欢乐的孩童。柳绿花红是最自然不过的美景。然而在孩子们的眼中,一个小芽儿的出现,一片小嫩叶的舒展,一朵小野花的绽放,一棵青涩果实的长成,都可以称得上“奇迹”。听,孩童们的笑声是最美的天籁;稚子的语言是最纯粹的哲理;嬉戏打闹也是最好的风景。
  很快,孩子们不再满足与自己的同龄们分享,尤其是看到我在偷拍他们时,他们大方的将最温暖的笑定格在我的相机中。不少还学会了抢镜头呢。这下可把个子小,走不近我的小孩儿急坏了。眉头一挑,计上心来,大喊:“刘老师,我这儿有大的发现,保证你从来没见过。”怎么办呢?我就是被他的小计策说动了心。走过人群,随他而去。果然没让我失望。只见他说绘声绘色的和我说:“老师,你看,在这个墙壁和水泥地的缝隙里长出了许多绿油油的小草,我们经常在这里玩儿,也没有踩死他们。才几天没见就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好像绿色的围巾上绣了许多许多的小花花。”听完她的介绍我会心一笑,旁边观望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只见刚刚还是得意的他,这会儿羞涩的红了脸……
  我见时间差不多,于是招呼着孩子们集合,他们又如归鸟回了鸟巢。叽叽喳喳,个个都在诉说着自己奇妙的发现。我们在篮球架下的大圆圈里坐下。娃儿们小组之间还在紧张的讨论着,特别是组长们一个劲儿的交代组员:要大胆的表现自己。还要仔细听别人说的,自己回答的时候就不会和别人一样了,不然老师是不会给你加分的……
  三个大组依次回答,有看到长小西红柿和辣椒的;有发现紫罗兰开花的;有注意到绣球花的,说是好多好多蝴蝶扎堆围城球;有知道太阳花打花苞的;有一起看到小黄花种子发芽的;还有人心疼的扶起被碰断的枝条,好一阵伤心。不过,无论是谁的发现都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或是表现出好奇,或是有同样的发现。
  终于轮到之前有分工合作的7人组。我有些担忧,这个组的成员在其它科目的学习中并不是表现特别积极的,还比其它组少一个人。也有些期待,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之前就有主动分工合作,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精彩。首先,是组长说了几个他们小组的发现,和其它小组相比并没有什么出奇,不过可以看得出来是组长综合了其它成员的结果,这让我有些失望。这时,他们小组的“捣蛋鬼”站了起来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我和方浩一起发现了正在开花的石榴花。开始的时候花还是一个小宝宝,组长说这叫“花苞”,后来他就裂开了四个口子,变大了一点。然后从口子里面长出了很多橘色的像女孩子裙子一样的东西。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另一个组员——“胆小鬼”补充:“这是花瓣”。还有,还有,这个时候花最大。“捣蛋鬼”连忙“抢”回了发言权。不过,后来花就变小了,这个是我从地上捡到的“变小”的花。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或许是他的回答太精彩,别的小组成员也忍不住抢答:“我知道,这就是花要谢了,会长出小石榴的。”
  所有的问答都是连续不断没有间隔的,无人有意的组织,却没有造成混乱,大家都在认真听,自然也可以好好答。似乎,大家也适应了这样的氛围,接下来的回答几乎成了你一言我一语,却几乎像是一个人的完整回答:我们发现了蒲公英,我和他吹了一下,蒲公英宝宝像降落伞一样的到处飞了。不过,他们不害怕。因为,蒲公英妈妈和风有个约定,会把蒲公英宝宝送到新的地方安个新家。很快,就在那里发芽、长大,变成新的蒲公英。明年,我们就都可以在那儿吹蒲公英的种子……
  最后,迎接这个7人小组的是所有人最热烈的掌声,老师最欣慰的微笑,而他们也被表扬得羞涩一笑,显然他们也没想到自己的表现会这样的出彩。所有的热闹都遮挡不住这几个孩子眼睛里焕发出来的神采。我们难以预料以后这几个孩子究竟会怎样,但起码他们在这样的课堂里收获了尊重,收获了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或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或长成参天大树,或长成坚韧的小草。因此,孔子说要因材施教。而今天的科学实践课似乎为“捣蛋鬼”、“胆小鬼”们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