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尝试

【作者】 张建华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正文】  语文课标在教学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诵读诗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不太喜欢诗歌,他们认为弄不懂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不要提欣赏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了。诗词的感染力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审美活动,那么诗词的感染力或许就不太明显或者感觉不到。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审美教学做了一些实践,力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诗词的境界,领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直至学会真正的审美。
  一、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即美读,体会诗歌的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节奏跌宕起伏,促使情感的潮水随着诗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真正读出古诗的情感美。有的时候还根据诗歌的意境配上合适的音乐诵读,让学生在那种或优美欢快或高昂激越的旋律中深深地体会诗意,与诗情产生共鸣而领悟诗的意境。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处理,我就播放艺术家的范读给学生听,并且讲解诵读的要点,让学生点评艺术家诵读的方法、特点,渐渐的,学生还真的感兴趣了,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味道,大家被感染了,情不自禁的鼓掌。这种沁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是任何繁琐、机械的讲解分析所不能达到的。比如我教李白的《将进酒》的时候,课前我让学生预习,准备课上有感情的朗诵。总以为学生读不出那种感受,却不料学生不仅把握住了诗歌愤激的情感基调,而且读出了诗人感情发展的变化,诗情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终结于“万古愁”。真的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了。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在描写的画面中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语言特别精炼,往往寥寥数语就描写了一幅鲜明的图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得到美的熏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让学生把自己脑中的画面用美的语言描写出来,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展示两份学生的习作。 
  1.孙周展示的是“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散文。
  深秋的清晨,空气里透着日渐转浓的寒意,诗人披衣而起,望向天空浩瀚的银河在晨光下逐渐隐没,只余几点寒星缀在青色的天空,摇摇欲坠地闪着。远处,成群的大雁从塞外飞来,飞越绵亘千里的青山,消失在遥远的天际,无声无息却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凄凉的笛声,是和自己一样思归的人吧。飒飒秋风吹来,卷起落叶,诗人紧了紧身上的衣衫,略觉困倦的依靠在楼上,再次远望,故乡邈远。
  2.张文杰展示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散文。
  天刚刚露出点点亮光,雄鸡报晓声隐隐约约地从远处传来,行人伴着叮叮当当的车马铃声,准备出发。晓月的余光笼罩着客店。早春的寒霜覆盖了板桥,周围一片寂静。荒山野路上遍地是枯黄的槲叶,驿墙旁边淡白色的枳花却不知不觉露出了笑脸。这美好的景色却无法让诗人高兴起来,反而更加增添了行人人对魂牵梦绕的故乡的思恋之情。
  三、努力打通诗词与音乐乃至其他表现形式的联系,更好地理解诗词,领悟诗词的意境,学会比较不同的美
  古代的词本身是可以吟唱的,因为各种原因慢慢散佚、失传。我们当代的音乐大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词谱曲演唱,一方面有助于把握词的意境,更好的赏析诗词,更为重要的是传承了古代传统文化。歌曲和诗词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它们之间还互相为彼此增添了艺术色彩,可以借助音乐的帮助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欣赏的能力。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这首词本身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悲凉的情绪,所以曲子分为三个不同版块旋律音乐来表现,让人的心境随着歌曲一起跌宕起伏,完全投入到歌曲本身的意境当中,学生可以更形象的感受到歌曲的情绪转换,感知歌曲的灵魂,也就是更好地把握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如此,诗词语言文字的美与旋律的美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浑然一体,词中思乡的惆怅以及对于中秋节不能与亲人团聚,只有一轮明月陪伴的孤独之情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音乐读懂了词,反过来又通过词更好地欣赏音乐,从而欣赏两种美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品鉴美。
  四、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学会分析美,鉴赏美,表达美
  一首诗或一首词读完了,我们往往会击节赞叹,这诗词写得好啊,写得非常好。那么好在哪里呢?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不用老师分析,学生基本上就已经感悟到了。那么这些美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选取了典型的意象,借景抒情;运用了多种修辞;化抽象为具体;动静结合;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运用了层层渲染烘托……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当中已经逐渐把握了这些手法,比起枯燥的讲解手法,效果显著。
  比如我在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时候,就放手让学生赏析这首词的美。(附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短短几十个字的小令,借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和感慨自己青春易逝的感情。学生纷纷发言,指出了比喻、拟人、反复,借代等比较容易看出的手法。正待点拨,一学生说,还有反衬。我欣喜,面不改色,继续。用“卷帘人”对花事的淡漠反衬出抒情主人公惜花情深。还有吗?学生继续讨论思考。引导,如何曲折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的呢?构思巧妙,学生领悟。词人因为惜花而痛饮,因为情知花谢却又抱有一丝侥幸心里而“试问”,因为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学会赏析,更要学会表达,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情感用诗歌表达出来,以写促读,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尝试做了几次练习,虽然学生的笔法还是比较稚嫩,但是意象的生成、手法的运用、构思的用心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在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够更好的欣赏美,品鉴美。比如学生写得《友谊》这首小诗就值得玩味。
  友谊
  友谊
  就像洋葱一样
  朴实无奇

  剥开表层
  颜色艳丽
  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

  层层剥开
  禁不住泪流满面
  感动也罢
  痛苦也罢

  当然,尝试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把审美融入诗词教学的课堂,不仅辅助了学生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了审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