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为例

【作者】 陈志勇

【机构】 福建省莆田妈祖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形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创设问题激思辨、辩论分析引思辨、探究活动固思辨等三个方面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希望对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指分析、判断和推理等综合思维活动参与下的辨别能力。思辨能力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学生思辨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准确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辨能力也是形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注重培养有立场、有理想、有思想、有理智、有自尊、有规矩、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公民。这样的界定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问题激思辨
  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思辨,就要让学生增强学习求知欲,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最为兴趣的。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符合学生学情又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辨兴趣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要增强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探究、辨析能力就会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时,教师不妨在导入新课时创设这样的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进入微信的界面图片,提问学生图片的代表含义。】
  第一层意思:世界触手可及,图中的人物比喻你站在月亮上与地球如此接近,触手可及的距离。当你使用微信时,你跟互联网的世界也是如此之近,沟通没有距离,世界触手可及。第二层意思:地球那么大,谁伴我闯荡?与此同时却让你感到一个人无可抑制的孤独。
  【学生活动:回答——孤独、寂寞、站在月球上看地球感觉很近……】
  这里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并设置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世界触手可及的实现需要网络,解决孤独、寂寞也可以借助网络,让他们热情主动参与课堂研究,在思辨中逐步深化认识,领悟新知。
  二、辩论分析引思辨
  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盲从于已有的结论,缺乏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辨析既有事实和理论,区别真伪,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计论题,让学生通过辨论阐述自身观点,客观评价,做到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教学《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笔者就安排了学生辩论活动:设置辩论主题——网上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要求学生充分做好辩论准备,主要是课前搜集相关材料以备课堂上交流讨论使用,梳理好发言思路。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选择加入一方,双方还要自由选举出各自小组的组长。通过课堂有效辩论,让学生感受网络交友的好处:互联网好像无所不能,人们可以搜集学习资料、查找信息、聊天交往、购物……它超越时空限制,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们连在一起,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让互联网用户者有更多机会结交新的伙伴,拓展交往圈。同样,学生们也能感受网络交友的坏处:网络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属于一种虚拟关系,不能满足我们真实的情感需要,不能清晰的了解与你聊天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其次,网络上信息太多了,必然有一些鱼龙混杂的信息在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很多互联网用户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误导,形成错误的认识,在生活中产生了错误的行动。在这样有效地辩论中,让学生懂得了网上交友既有利也有弊,形成科学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探究活动固思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的放矢进行交流讨论、判断分析、合理评价。这样,无形当中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如在教学《网上交友新时空》——慎重结交网友这部分内容,我运用教材提供的案例,设置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思辨:
  【活动一:网络聊天】教材P56上  探究与分享
  思考:(1)你会把自己的照片放到网上吗?(2)“线上朋友”可以变成“线下朋友”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思考合作的目的意义。教师请各位学生代表进行阐述自己对思考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出示思考问题的参考答案。即答案提示:(1)据实回答,会或不会。(2)对于“线上朋友”变成“线下朋友”一定要慎重,我们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一些确实对自己学习、生活有帮助的“线上朋友”,我们可以把他变成“线下朋友”。一般情况下,最好还是作为“线上朋友”为好。
  【活动二:讨论交流】教材P56下  探究与分享
  思考:(1)你如何看待这些回帖?(2)你的建议是什么?(3)请教父母、老师,听听他们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选择QQ空间或者贴吧形式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给学生一种真实回帖情境。毕竟QQ空间、贴吧形式很多学生都熟悉,学生看到问题后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再请部分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进行适当评价后,出示问题答案提示:(1)我认为这些回帖都有一定的道理。关于和网友见面的事情,一定要慎重。(2)我的建议是委婉拒绝网友的见面请求。(3)略。
  【活动三:填写表格】填写教材P57下  探究与分享的表格
  思考: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有什么不同?
  以表格形式呈现,凸显了思维的对比性、系统性关系,能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分析,有利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然,这种表格式对比能让学生有序地掌握知识,教师考查学生的目的也是在于此。最后教师也提供答案提示: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放松自如、无所顾忌的沟通,可以减轻压力,消除烦恼等,但在情感交往方面又存在先天的不足,生活中的真实难以触摸到。
  上述三个探究活动中,我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主合作中主动接受知识,在思考过程中明辨是非。实践表明,探究活动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学生来说,思辨的能力和水平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其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提升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的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创新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点亮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成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永明. 注重核心素养培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浅议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3)
  [2]郑乐安.《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思辨力培养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 , 201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