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

【作者】 葛继艳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实验小学



【正文】  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
  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会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
  想让小学生在习作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平时教学中德育素材积累很重要,素材从哪里来,课本是大资料库,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积累,以便在作文中做到厚积薄发。
  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 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要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所以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和领悟中。
  如: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白杨》一课,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理解了借物喻人,借白杨的精神品质,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博大胸怀,深刻领悟了爸爸像白杨树一样的坚强意志。再如:在教授人教版第八册语文教材《落花生》《丑菊》两课时,我就紧紧抓住:“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名可以丑,但实一定要美。”这两个关键词句来进行德育教育。抓住花生、丑菊的特点,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求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用自己的勤奋劳动,为社会、为人们做贡献,不徒有虚名,做一个心灵美的人,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领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在作文中学会如何托物言志。这样,把学生的作文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以此来收到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
  除此以外,许多名言名句本身就折射出德育的光辉。小学十二册语文教材中,名言警句达130条之多,由于这些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将是学生一笔不小的财富,因为“美好的东西在心中,才能抵挡丑恶。”这些美德格言是学生们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这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写者们有意识的安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笔,以写景抒情为主,展现祖国山河的美,大自然的美。这些课文文字优美、精练,情景交融,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读起来是一种情感的涌动,是一种快乐的欣赏,让人陶醉。在教学中,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感中品,品中悟,悟中抒。从中受到中华美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灌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于情于景中,体味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达到在读与写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的真挚情感,传承着人类文明,渗透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德意志品格;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的意识。
  我们教师一定要本着“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在教学中把智育和德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发掘和运用德育资源,使学生从中感知、体验和接受各种美德,内化成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为,沁人心田,塑造完美人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让中华美德世代相传,光照千秋。